自從經濟下滑,玉器市場風光不再,然而無綫電視上周推出講述人與玉石間微妙情緣、並在玉器市場取景拍攝的劇集《翡翠戀曲》後,就像為這兒打了一支興奮劑,商販都期望該劇能掀起玩石熱潮,為淡靜的生意帶來轉機。
梁太的入行,從廣東道跟隨媽媽擺地攤賣玉石開始,84年遷入油麻地甘肅街玉器市場,在107號檔擺賣,至今已從事玉石買賣逾25年,歷盡玉石潮流的起落,也見盡玉器商販的興衰。
梁太說,97年以前,一直上溯至70年代廣東道擺賣時代,是玉石商販賺錢的黃金時代,那時經濟穩定向好,潮流又興玩玉,因而賣玉的人個個都發達,人人買樓買股票。只是時勢逆轉,昔日買樓炒股的,97之後都成了負資產,變了樓蟹。
梁太又說,這些行家都心急搵錢,加上經濟不景,生意難做,結果是經常為爭生意而吵架打交,賣假玉更是由此成風!梁太解釋,由於顧客消費力弱,而商販又急於搵快錢,在這情況下,令賣假玉的檔販大幅增加。
看着賣假貨的同行賺大錢,梁太難免不服,她說:「假玉,好多是塑膠,來價可以低至斷斤秤,賣出一隻一百元的玉鈪好可能賺足90元,甚至99元,如果我跟他們一樣的做法,我估我現在成條街都買得起」。
賣真玉又好、假玉也好,梁太說這幾年玉器市場的生意淡靜得很,雖然行家已嘗試修改經營策略,奈何港人不興戴玉器,自由行旅客都是參觀的多買的少,外國客又貪便宜,而且消費不高,生意始終難有起色。她說,這市場實在要一些新刺激。
梁太說,每逢災難就特別多人買玉佩戴,以作護身,當年蘭桂坊踩死人,這裏的玉兔仔一夜之間由10元升價至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嘉利大廈大火之後,玉雕的吉祥物也特別好賣。當然,大災難最好不要發生。
如果無綫的《翡翠戀曲》能掀起玩玉熱潮,對於玉器市場內的400檔商戶,無疑是皆大歡喜。「是呀,他們還來這裏取景,借我朋友的檔攤拍攝呢!」梁太興奮地訴說着。
採訪期間,一家姓江的四口子來到梁太的檔口,這家人早已移民英國,近日返港探親,江生說,他們到訪玉器市場,全因小兒子在英國時,看了一輯講述玉石的片集,片中提到玉器愈「捽」愈靚,好像跟「捽」它的人發生感情似的,於是央求父母帶他來買一塊玉讓他「捽」,最後選購了一枚300元的玉鈪。
聽完這家人的故事,梁太更認定電視的宣傳效力,無怪乎她一再強調對無綫這劇集寄望甚大,「該劇播出頭兩集已有人來找劇裏的吉祥物『和合二仙』,現在這裏人人都期望它能帶起熱潮,為我們帶來生意。」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