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連跌幾天,中國經濟過熱,又聞「宏觀調控」的警告。
百分之九的經濟增長,裏頭有多少是泡沫?遠的不說,看看近在眼前的珠三角就知道。
小小一個珠江三角洲,就有六個「國際機場」。建設一窩蜂,上馬的時候,銀行貸款、物料採購、勞工職位,通通都算在那時的「經濟增長」裏頭。到了今一看,不對勁,工程建設重叠,使用率奇低,像珠海的「國際機場」,根本沒有流客量,一打算盤,當然是虧本。
珠三角的六大「國際機場」已是如此,全國多少省市縣,有多少胡亂重叠的工程?酒店、樓盤、商場、公路、高爾夫球場,好好的農田,收購過來,銀行貸款,特別人事管道,一個電話搞定,經理收回佣,不必抵押,貸款任意亂批,先開了工再說,中央領導人一來巡視,連聲讚好,拍拍屁股走了,留下的大型工程,此後有無效益,貸款收得回來,還是成為壞帳,通通是十年八載之後的事。
這當中的一切,全部算進「經濟增長」的數字裏。過幾年工程荒廢在空地上,日曬雨淋,無人管得,每年「增長」百分之九,其中有多少是這等冤大頭的泡沫數字呢?
因此大陸改革,每十年八載,就來一次「宏觀調控」,但一次比一次的震盪大。農曆新年的「春運」人次,一年比一年多,民工擠到火車頂上,擠在車廂關節的踏板之間。一旦收緊銀根,操控貸款,工程叫停,民工通通要回流鄉間。
十多二十年前,回到內陸鄉間大不了再種田,但今天還有退路嗎?窮鄉僻壤的縣長書記,也一樣在搞「形象工程」,農田都一一平整成水泥地,連耕牛也一早宰掉,盲流民工回鄉,發現早已釜底抽了薪,農產品漸漸有賴外國進口,農村也變了天,盲流回鄉,也沒有了退路。
經濟愈發展,農村民工向城市轉移的幅度愈大,有如骨肉縫接在一起。經濟一「過熱」,再調控收銀根,就像連皮帶肉削下一大片,造成的失血和傷痛,一次比一次血肉模糊。
這就是溫家寶說的「三農問題」。城市「發展」過熱,貧富懸殊加劇,銀行金融體制負荷不來,早晚一定要收縮。胡溫夜夜睡不好覺,為的就是這個大難題。中國的改革,其難度超越人類自古埃及文明以來六千年任何一次轉型發展的挑戰。香港還要給中國添愁,整天只以為世界繞着自己轉,真氣死「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