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KingKing傾:客觀分析中國經濟

基金KingKing傾:客觀分析中國經濟

中國(或稱大中華)基金,是去年眾多亞洲股市中表現較好的基金。在2003年,一些投資中資類股票(例如香港的H股及內地的A股市場)的基金,都有1倍的進帳,而這類基金在對上1季的表現也不俗,一些表現較突出的基金漲幅可達4至7成。可以說,在1季中能達到這樣的成績,表現已經比上年更佳。

不過,市場氣氛改變得很快。在過去數星期,有關中國經濟過熱的評論不絕,彷彿之前一切利好的因素都不用再理會。但我們必須客觀的去分析:究竟中國經濟是否到了過熱的地步?
中國宣布了最新的經濟增長數字──第1季的經濟增長達9.7%,只比去年第4季的9.9%減慢一點,而當中固定資本開支仍增加43%。銀根增長仍接近兩成,而消費物價指數更急升至2.8%,這一切數字,都令市場擔心中國政府需要實施更緊縮的政策,令在香港上市的H股連續數天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
在討論中國經濟是否過熱之前,我們需要釐清一些看法。
第1種看法是中國經濟過熱,會令亞洲其他地區的經濟不穩定。因為在過去一年,復甦的亞洲國家都是依賴出口,而其中一個最大的出口地便是中國。所以市場擔心,中國經濟一旦放緩,會打擊其他國家的經濟。
誠然,中國過去數年從亞洲入口大量貨品,但有很多都是在中國加工,然後轉口往歐美。中國一直扮演世界工廠角色,而不是世界的消費中心。但我們更要留心的是,近日美國加息的消息甚囂塵上,這會對美國消費者有甚麼影響?

日經濟左右大局
此外,讀者也必須留意日本這個正在復甦中的國家。最近不同的評級機構都調高了日本的評級,這對日本經濟而言,是一支強心針。中國現時每年人均收入才剛過1000美元,而日本消費者是中國的30多倍,因此,若日本經濟今次復甦不像以往數次般無疾而終,對亞洲國家反而更重要。

另一個看法是,中國現時經濟過熱的情況,是因為中國政府一直不容許人民幣升值,導致貿易帳項出現大量盈餘,令內部經濟升溫。

貿盈龐大是表象
不錯,從表面看,中國的外貿盈餘在過去幾年一直上升,去年更取代日本成為美國「頭號」外貿盈餘國,但這是否意味着美國消費者的金錢都落入中國的口袋中?這又不盡然。因為同時間中國對亞洲大部份國家去年的外貿赤字便有680億元之巨,在比例上相等於中國對美貿盈的6成。而過去數年,整體亞洲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水平都十分穩定,因此我們可以相信,中國的流動帳盈餘,有一些是中國「名義」上替其他亞洲國家對美國錄得的。
所以,就算現時人民幣的幣值過低,但因此而在出口賺取的外滙,也不是全數流入中國的口袋中,更遑論會引致經濟升溫。現時市場上認為中國經濟呈過熱,是指中國部份行業出現樽頸的現象,而過多的固定資本投資更是其中的原因。
尹可豐
美國銀行(亞洲)副總裁
(現誠邀《蘋果》讀者寫下對「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看法,並附上姓名及聯絡電話,傳真至3150-8696。我們會在節目中抽出一位朋友,由美國銀行(亞洲)送出足金金猴一隻作為紀念品。此欄摘自上周五美國銀行(亞洲)特約:新城財經台「基金KINGKING傾」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