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美國企業管理層上季沽出143億美元(約1115.4億港元)所屬公司的股票,金額是逾3年來最多的一季。有證券界人士認為,這是美國股市見頂的先兆。
根據「華盛頓服務公司」搜集的資料,首季「內幕」沽盤是2000年第3季以來最多,當時正值美股初步陷入長達3年的熊市。自去年首季至今,「內幕」沽盤每季均有增無減。
反之,美國企業管理層上季僅買入2.93億美元(約22.9億港元)所屬公司股票,只及2000年首季的三分二,那時主要指數攀上歷史高峯。ThomsonFirstCall的資料指出,管理層上季每沽出40美元股票,才買入1美元股票,這是10年前開始有統計以來最負面的數字。
許多基金經理視「內幕交易」為指路明燈,認為這反映企業管理層對前景的看法。「內幕」買盤較多顯示股價偏低,而沽盤較多意味盈利改善進度難望追上股價升幅。
然而,一些投資者與分析員有不同見解。他們表示,「內幕」沽盤於上季增加,不一定代表股價偏高,或許是企業管理層平倉套利,並把資金投入其他投資工具,藉以分散風險。
事實上,「內幕」交易未必能百分百準確「預測」後市。舉例說,去年6月,「內幕」買盤是1997年以來最少的一個月,但標準普爾500指數在去年下半年銳升13%。
美國藍籌股昨天早段偏軟,原因是大藍籌麥當勞的舵手病逝,以及聯儲局加息陰影續困擾市場。至於科技股則喘穩。
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早段一度跌52.50(0.50%),見10399.47。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最多升6.20(0.31%),至2001.94。開市後個半小時(本港時間昨晚11時),杜指跌50.18,報10401.79;納指微跌1.03,報1994.71。
上周五,杜指升54.51,收報10451.97;納指跌6.43,收報1995.74。
會議局公布,反映未來3至6個月經濟狀況的領先指標,上月份升0.3%,符合市場預期,但勝過2月的無變動,受惠於政府退稅、首次申領失業援助人數下降,以及企業增加工時。在2月份之前,領先指標連升10個月,為1983年7月以來最長上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