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確實應該接受大力表揚,因為他不單止在2000年期間製造了一場大型的股市泡沫,亦成功在今時今日於全球各地製造了各色各樣的泡沫,順手拈來便有各類商品、全球各地的股市、澳紐貨幣和各國物業市場等,他亦一手推升了亞洲各國的外滙儲備規模。
大家不相信的話,不妨看看(附圖1)。圖中所顯示的是日本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外滙儲備數量,以及所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我們可以看到,單單在過去1年,日本的外滙儲備便激增了接近2900億美元,而所佔的GDP比重亦上升了差不多6個百分點。同樣的情況亦見諸於中國的外滙儲備數字。
根據現時的況,美國的工業生產數字很難會有理想的增長,主要是相關的商業及工業借貸正不斷萎縮,大家不妨看看(附圖2)所展示的趨勢。
以我認為,格林斯潘的功績是在全球一手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大型金融及資產泡沫,但美國經濟卻無實質的改善。催谷泡沫的做法,就正如吸毒一樣,只會愈陷愈深,要脫身又談何容易!目前已形成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需要更多更多的信貸和更多更多的通脹才能維持下去,一旦爆破則後果堪虞。
至於資產價格上升而產出卻未能同步增長,原因亦不難理解。
從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我們都知道,貨幣政策若要影響產出,必須是突如其來地作出改變。假如一切來得與預期脗合,大家對放寬貨幣政策的時間表瞭若指掌的話,便會及早作出相應行動,導致價格的變動比產出的調節來得快,而放寬銀根的影響亦會有如泥牛入海,無影無蹤。現時市場大眾都認清楚了信貸的增長幅度會比生產產能的增長來得快和大,故在羊群心態下,價格持續上升,乃自然不過的事。
我認為已形成的泡沫短期內仍愈谷愈大,直至貨幣政策來一次出人意表的大改變,導致投資者對資產價格走勢的預期完全逆轉為止。可以說,這一趟出人意表的大改變正在醞釀中,這從債市最近的疲弱走勢,以及股價和商品價格亦開始有腳軟迹象便可窺見蛛絲馬迹。
如我早前所說,我仍堅持現時並非逞英雄的時候,千萬不要學那個燒壞腦的美國總統般,強要在伊拉克逞一時之快而不計後果。聰明的《蘋果》讀者,自然曉得沽掉所有手上的資產,暫時離場,耐心地等候更佳的吸納良機。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