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進入海水化淡的食水新年代。水務署正建造一個小型海水化淡廠,試驗採用俗稱「鮮榨海水」的薄膜逆滲透的新技術,每日可生產二百四十立方米無味、無菌、無病毒,可立即飲用的純淨淡水,相當於四百家庭的耗水量。小型廠房今年七月啟用,若試驗理想而成本又不太高,未來海水化淡成食水,可佔全港一成的供應量。 記者:呂焯均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子浩接受訪問說,東江水協議的最高供水量是每年十一億立方米,每立方米水價逾三元,但隨着內地發展步伐愈來愈快,對食水需求增長迅速,將來未必能按本港食水需求增加而提高供水量,而水價也未必能維持在現水平。
港府決定進行海水化淡試驗計劃,陳子浩指出,很多國家也因長期缺水而使用海水化淡或內陸水源化淡(又稱苦鹹水),包括美國、日本沖繩島、中東及加勒比海等地,估計廠房數目以萬計,最大的一個正在以色列興建,每年生產一億立方米食水。大部份廠房均採用薄膜逆滲透技術,成本價最低每立方米只需港幣約五元,而成本價正不斷下降。相比下,以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的「煲水」蒸餾方法,佔地既多又耗能源。
薄膜逆滲透法是透過經先進技術製成的薄膜,用壓力令海水流經薄膜把鹽份隔去,餘下非常清淨的水。這個方法耗用較少能源,設備又可安裝在多層廠房內,更省地方。若處理較渾濁的海水,則可增加一個「預處理」程序,先用其他薄膜隔去水中雜質和細菌。不過,新法產生的食水帶酸且無味,飲用時感覺很「寡」,故可能要混合一般食水,或加入鹼性的石灰飲用。
陳子浩說,水務署會採用不同生產商的設計作試驗,全部安裝在兩個四十呎長的貨櫃內,成為小型海水化淡廠。這個可流動的廠房會在一年內分別放置在鴨脷洲海怡花園及屯門美樂花園附近的海水泵房。預計整個試驗需要近一千萬元,為期一年。試驗的兩個地點均有珠江流出來的淡水與南太平洋的海水混合,不同季節鹹淡度不一,海水渾濁程度也有變化,可在試驗中測試設備面對不同環境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