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新界東北部小灘
在都市化和工業化年代仍未出現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千百年來人類謀生的理所當然途徑。在荔枝窩附近的小灘村,現今仍展現着整整齊齊的「方格魚塘」,正好印證先民利用自然環境,找尋生存所需的痕迹。
香港東北部海域,即吉澳海沿岸一帶,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坦耕地少,而這裏海灣多、灘岸淺,風浪亦不算大,在這些條件下,充滿智慧的先民便選擇深入陸地的海灣,在灣口處建築堤壩,分隔海水及來自山溪的淡水,實行圍海造湖;在壩內再修築小堤,分成形狀規律的魚塘,方便管理。
因潮汐漲退的關係,海水有規律地經細小的排水口湧入或退出魚塘,故較近海的塘會成為鹹淡水魚塘,較近內陸的則成為淡水魚塘,相信當時的村民亦懂得掌握這個特色,養殖不同種類的魚類。
近幾十年來,荔枝窩及小灘一帶居民多已遷離村落,魚塘已荒棄,但景貌依舊;反看堤壩的另一邊,海浪侵蝕及泥沙堆積作用仍活躍,故水色較混濁。
環山懷抱的魚塘,是一幅美麗的半自然風景畫。遊人途經此地,可到堤壩上一歇,回望魚塘景致,想像先民在這裏開墾的艱辛境況。
前往方法: 可從烏蛟騰經九擔租、三椏村往小灘,時間許可,亦可順道往荔枝窩一走。全程均需遠足,無車輛或公共船隻可達,來回合共需五至六小時。
參考網頁:
圖片提供:漁農自然護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