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企股表現遠差於恒生指數,特別是那些原料企業的股票,例如鋼鐵、銅、水泥、煤、鋁、石油等都跌個不亦樂乎,其大跌背後反映了兩重隱憂。
其一是談論已久的中國經濟過熱問題,雖然有最高當局之三令五申,警告不准亂投資、亂借貸,但從最近數字看來,似乎收效不大,那些過熱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水泥等,投資仍然以倍數上升,以鋼鐵業為例,今年首兩個月,投資增長達170%,首季整體GDP增長會接近10%。
瘋狂投資的結果,除了令很多主要原料出現短缺外,還造成中國廣大地區缺電,特別是那些耗電量大的工業基地所在的沿海省份,有很多工業城市每星期要停電2至3天,嚴重損害工業生產,長此下去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所以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是如何盡快把過熱的某些經濟層面降溫,降溫手段即是國內所謂調控。
經歷了90年代中經濟調控的人都會記起,那些以行政手段進行急煞制式的調控手段,終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衝擊。雖然中國實行市場經濟有年,相信即使會實行調控也會以市場運行方式進行,但即使如此,還是令金融市場不安。
直至現在,中國政府除了出口術和派數個工作組去督促銀行收緊貸款給過熱行業外,還意圖收緊銀行貸款額,其方法是令存款準備金率由7%提高至7.5%,這樣一來,銀行理論上可用作貸款額會減少大概1100億。但理論歸理論,在實際操作上,銀行還是有方法可以維持貸款額的,例如可以通過賣掉手頭上的國債來增加現金,或是到市場向別的金融機構拆借,再轉手借出去。當然所賺息差會減少,但從銀行角度看,它們是有商業上的理由要這樣做,因為現今各大小銀行都爭取上市地位,上市首要條件是盈利要合乎資格和手上有一批良好的企業客戶。
如果靠銀行自律不成,萬不已就要用加息這一招了,但這招一出,卻會連帶害苦了一些中國政府極想扶持的行業,例如農業、下游製造業等,這些都是養活人數龐大的行業,弄得不好,大批企業倒閉,結果會製造大批下崗工人,造成社會不安定。而且提高利息會令本已受盡升值壓力的人民幣加速升值,這樣一來,便會損害出口企業盈利,一些管理不善、效率欠佳的企業有可能倒閉,增加失業問題。所以利用加息去降溫會是中國政府非不得已的一招了,而市場的表現正是反映這憂慮。
對國企股第二個隱憂是盈利增長會大幅放緩,因為那些以製造業為主的企業,其所用原料價格大漲,再加上運輸成本也隨石油價飆升,但出口價卻因競爭激烈而不能上調,結果是盈利受壓。而那些以生產原料的企業,其盈利大部份取決於世界原料價格,但自過去一年急升後,會令人懷疑再上升的空間有限,甚至可以說,原料價格回落的機會相對大增,所以這類企業的盈利也不容過份樂觀。
有了以上兩個隱憂,相信國企股需要時間消化這些不利因素,然後再定方向。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