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後,中國開始推行事業單位改革,減少財政撥款、完善由這些機構控制的公共事業的管理體制,預料全國科研、教育、文化、衞生等行業,合共二千九百多萬靠政府支付工資的公共服務人員將受到影響。
三月下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層透露,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和研究對規模龐大的事業單位進行改革,此舉將涉及幾千萬公共服務領域的人員。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表示,這是「繼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改革之後,中國面臨的又一項重要任務」。
就在發改委官員透露出此項改革之際,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宣布,除人民出版社外的國內出版社都會轉型為企業。換言之,內地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新華書店總店、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等十二家出版巨頭將直接受到影響,今後必須自負盈虧。
按照「入世」的承諾,今年十二月一日以後,中國將對外資開放所有圖書零售市場,外資在國內發行領域不受任何限制。出版業原有的「事業單位」,早晚是要面對一個嶄新的、可能也是很痛苦的轉型發展期。
而作為中國政府智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在上月初,展開了科研津貼制度的改革,將津貼標準由原來的四個級別分為十一個級別,最高檔和最低檔的津貼費用相差十倍。此外,還規定百分十五的人員不享受津貼,從而「引進激勵機制」。
李盛霖將事業單位的「毛病」概括為: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已經難以適應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需要,嚴重規限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今次的改革重點,着眼於加強和完善公共事業的管理體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吳江指出,事業單位改革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財政來源,全國一百三十萬家事業單位誰來養?從財政角度考慮,對事業單位的改革,就是盡量把它推向市場;第二個層次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推行聘任制,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有學者指出,國有企業、政府機構改革時,有部份人員分流到事業單位,後者成為兩項改革的緩衝區。現在,事業單位改革出來的人員並沒有這樣的「出口」,阻力肯定會不小。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