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近年高速增長,為避免經濟過度熾熱,近日中央推出多項調控措施,以遏抑投資過熱,措施當中包括再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由於中國在環球及亞太區內均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一旦降溫,將無可避免地對區內經濟引發連鎖效應,尤其對近期表現漸有起色的日本經濟,所構成的負面影響,更不容忽視。
有關中央新近出爐的調控措施,已經有不少人作過了正面及負面的評論。我們認為,總括來說,措施是恰當的,其中調高再貼現利率及存款準備金比率,均可望有效地迫使國內財政狀況較弱的銀行自律,減少過度借貸及不健全借貸的比例,有助改善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至於其他調控措施,目的亦是嘗試針對性地打擊不同類別的結構性弊端,對防止經濟過熱及對長遠經濟發展,均有良性的作用。目前內地物價所潛伏的上漲壓力,有很大程度是來自能源、食品及其他必需品的價格上升所致,故此,若「一刀切」地大幅提高銀行體系的整體息口水平,不但無法對症下藥,反而會打擊到其他非必需品的需求,導致核心物價通縮壓力驟升,且激發「硬着陸」的危機。
國內本土經濟高速增長,加上近年逐漸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其進出口佔全球貿易比例同時不斷上升,近年更成為僅次於美國後,亞洲區貨品最大的入口國家,扭轉了過往總是予人不斷輸出廉價貨品的形象。單是2003年上半年,輸往中國的出口值佔日本及南韓總出口的比例分別為11.1%及16.2%,大幅高於1990年所錄得的2.1%及0%。
事實上,去年第4季,輸往中國的出口總值便佔了日本實質國內生產總值的12.6%,是歷來最高水平;而在02至03年間,日本有超過3/5的出口增長都是由輸往中國(及香港)的出口帶來的,反映近期日本出現的經濟復甦,很大程度是依賴外圍,特別是美國與中國需求上升所促成,本質上日本已不再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其在全球的重要性亦將逐漸被中國所取代。
我曾經提及過,日本不會容許圓滙任意升值,否則近期經濟及市況向好的樂觀情緒,將很有可能會瞬即幻滅(詳見4月2日本欄)。現時中國意圖讓經濟降溫,假如美國於短期內也決定藉收緊銀根來遏抑潛在的投機泡沫風險,那麼對日本以至全球經濟前景,將構成另一項不明朗因素。
在過去年多以來,寬鬆的貨幣政策,已導致環球游資四竄,並刺激各類型的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當中無疑有很大程度是包含着理性的實質需求,但難免也隱藏着不少投機的泡沫成份。環球金融及貨幣政策現時似乎正邁向另一個關鍵時刻,任何負責任的金融體系,必須克制經濟過熱出現的可能,但假若中美兩大經濟體系同時作出相關的調控動作,導致大量藉着「借平錢」來換取高風險及高回報的套戥活動同時逆轉的話,資產市場能否承受其連鎖效應?將是全球經濟短期內必須要面對的一大挑戰。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