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於周一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令市場憂慮中央政府會對宏觀調控下重藥,因而令國企股連番受壓。
事實上,宏觀調控並非甚麼新聞,不過今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的措施,與上一次推行同一措施的時間,相差不足1個月,算是較為特別,而溫家寶總理於3月人大會議中亦公開表示,投資規模過大的嚴峻程度,不下於去年的沙士。由此可見,經濟過熱問題漸趨嚴重,中央政府不得不加以正視。
然而,過去幾次宏觀調控政策出籠,國企股所受的打擊均非常短暫,因為投資者相信,國企業績的「翻數番」,可以抵銷調控措施所帶來的負面打擊,而且近年推出的宏觀調控措施,「象徵」意義居多,實質的影響力有限。
但是今次市場對中央短期內再度收緊信貸及加緊宏觀調控力度的措施,似乎不敢輕視。這是否代表國企近年的優勢,將隨着中央再出招而消失呢?
自6年前朱鎔基總理聲稱要全力推動「目標增長」經濟政策開始,經濟於短短幾年間急速擴張,所以經濟過熱是無可避免的「副產品」。「過熱」是出現了,問題是,我們是否單憑打擊過熱經濟措施,而斷定國家經濟就此冷卻?國企價值就此消失?
此外,我們又是否要留意過熱經濟層面有多廣?程度有多深?
平情而論,人民銀行要透過貨幣政策去冷卻過度投資,可以直接進行市場調控、加息及剛提出的調高存款準備金。但人行沒有利用前兩者作調控工具,反映出中央政府暫時在嚴防過熱失控之餘,亦不想影響一般民生及銀行的正常營運。
由此可見,中央的大方向仍然是希望經濟能平穩發展,而並非一下子的硬着陸。調高存款準備金,只是藉此冷卻個別過度投資的行業。從宏觀角度而言,影響只是整體經濟的一小部份,所以一些受惠於內部消費增長股份,又或是電力股及中國對外資源需求大增而受惠的航運股根本影響有限。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近日調整幅度頗大的鋼材及鋁材,明顯是受中央政府「點名」調控所拖累。但他們所受的打擊是否如想像般大呢?
事實上,鋼鐵價格不斷向上,令不少民間中小型企業紛紛投身這個行業,因而導致行業過度膨脹,但目前在港上市的鋼鐵類股份,都已是大型的企業,營運上可享受經濟規模效益,競爭力絕對比其他民間同類型的中小型企業優勝,所以,中央對個別行業的「收緊措施」,我覺得對中小型企業的影響會較大,對實力雄厚的國企影響較微。
當然,目前國企已累積太大的升幅,中期的調整浪必須出現,故今次借勢調整也無可厚非。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