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蜜蠟,但這份愛,到底不能取代壽山石。
講硬度,蜜蠟和壽山石差不多,大約都是2.5摩氏硬度,簡單說,比手指甲堅實,卻沒有玻璃的死硬。論顏色,壽山石甚麼顏色都有,一粒小石子,往往有三四種顏色,瑰麗可喜;蜜蠟,也是各色俱備,同一顆蜜蠟,乍看,清一色的紅或綠,但強光透進去,尤其老蜜蠟,一般有不同「色層」,既紅且綠,奇詭多變,惑人心眼。說到手感,壽山石是凝固了的熔岩,蜜蠟是樹脂的化石,前者寒涼,後者溫暖,一冷一熱,看着一樣凝潤,摸着一般滑膩;兩者的珍罕上品,都有擁躉,都能賣個天價。
為甚麼蜜蠟,仍舊不能取代壽山石?一句話:「無工。」
筆,可以補造化之疏漏;壽山石巨匠,擅長「取巧」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壽山石,有太深邃,太強大的「文化後盾」,圖章上的印鈕,如果刻的是古獸,這古獸,就有兩百多種,各有不同造型不用名字,要記住,得花三五年;隨便一枚玩件,刻的如果是薄意,這薄意,要鑽研雕刻家的門派師承,等閒得再花三五年;還有圓雕、浮雕、鏤空雕……該如何評鑑?融合西方雕刻技法和題材的作品該如何賞玩?要「玩」出一個所以然,恐怕又得再花三五七年;到這會兒,還沒說石頭的產地和色質,該如何鑑辨?
石農和石販沒有文化,大多是賊,但「壽山石雕」,是文化產物;文化,是可以「玩」一輩子的。壽山石,早就沒多少留在壽山,都在民間流傳,質佳而工奇的,萬金難覓;偶遇庸手糟蹋了的好石,能拿去改頭換面的,就買下來,請高手整容,能推陳出新,把烏鴉雕成鳳凰,那就是救了一塊石頭,讓這塊石頭,點綴人間。蜜蠟不同,都天生麗質,不必你去打救;只要日夜褻玩,上下其手,「她」就會容光煥發,越老,越見韻味。
醉心救石,因為不懂救人;因為人,太多爛了心,沒得救。救石,或許只反映出我這一個香港人的無力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