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工程師瓦爾特豐六年前在印尼勿里洞島(Belitung)附近,找到多個古代沉船地點,撈獲大批中國古董,包括六萬件唐代文物。這相信是首批證明阿拉伯人或印度人早在公元九世紀已與中國通商的考古證據,吸引多個城市競投,但中國方面只有上海加入。
四十七歲的瓦爾特豐原是一間混凝土公司的主管,某次與一名印尼下屬閒談時,得知一個關於勿里洞島(位於馬來西亞與印尼婆羅洲之間)的寶藏傳說,於是前往尋找,結果找到大批中國古物。之後他成立公司全面打撈。
他打撈到的東西中,包括一批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文物,總數約六萬件,九成以上為瓷器,以銅官窯瓷器最多,各式碗有五萬多件,壺約七百多件,還有經雕刻的金銀酒杯和餐具。這批文物現存放在新西蘭一個飛機庫內。
瓦爾特豐找到證據,證明這六萬件文物源自中國唐代。他使用放射性碳分析技術,確認從其中一個水壺找到的茴香子的年份,介乎公元六八○年至八九○年。另有兩個碗的碗底文字以及一面銅鏡的銘文,也能佐證這些文物出自唐代。
瓦爾特豐找到的這批唐代文物十分珍貴,因為是首批可證明阿拉伯人或印度人在一千二百年前已與中國直接海上通商的「外銷瓷」文物,在唐代經濟價值高,藝術價值低,但到今天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他的下屬馬里說:「看來他發現了中國通往西方的貿易通道樞紐。這條可算是海上絲綢之路。」
正因這批文物十分珍貴,英國《獨立報》周三報道,新加坡、中東國家卡塔爾的首都多哈,以及上海均爭相購買。該報特別點出,上海是唯一準備競投的中國城市。
其實中國湖南省博物館二○○二年知道發現這批唐代文物後,曾打算買下來,但由於轉讓費高達三千萬美元(約二億三千萬港元),博物館最終只能望而卻步。
英國《獨立報》/美國《福布斯》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