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令加息的機會大增,美元近日亦反覆靠穩,這是否意味着長達兩年的美元弱勢已告一段落,代之而起的是不斷走高的美元滙價?看來未必。
自2002年初開始,歐元兌美元由歷史低位反彈,帶動各主要貨幣均顯著上升,美元亦開展第1階段的跌勢。至於第2階段跌勢則由去年9月杜拜G7峯會後,發表令市場誤解的訊息,使美元滙價不斷下滑,跌勢持續近5個多月,至本年2月初7國在佛羅里達峯會後,美元才得以喘定。
其後美元開始從低位反彈,兌各主要貨幣至今已回升了接近10%,配合近日公布的多項強勁美國經濟數據,以及美股節節上升,令業界憧憬美元已回復強勢。然而,美元好友信心顯然仍脆弱,這從美元近數周的升勢,每每只能維持很短暫時間便可見一斑。畢竟美元息口處於45年來低位,當投資者未有足夠信心持有美元時,低息往往便成為卻步的主要原因。
美國就業人數3月份激增38萬多,創4年來單月新高,同期製造業指數連續10個月超過50點,顯示強勁復甦,上周首次申領失業援助人數更跌至逾3年低位,進一步反映就業市道持續復元,看來美國本年的經濟表現相當理想,增長可望高達4.5%至5%。
美國經濟雖顯著改善,但就業數據必須持續強勁,聯儲局才可確定經濟增長的勁度已惠及就業市場,並會開始加息。可是美國的就業數據向來頗為飄忽,要連續3至4個月出現非農業就業職位大幅增長,絕非未來數月可見之事。
再者,美國大選的拉票活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布殊的外交政策失利,伊拉克問題已尾大不掉,唯一可打的是經濟牌。只要經濟保持強勁,勞工市場不斷改善,布殊便有勝望。所以其內閣絕對不會在此關鍵時刻貿然讓聯儲局加息,使經濟增長放慢,更不會讓美元大升,從而失去商界的選票。
故此,在大選前,美元回復強勢的機會不大,但再展開第3階段大跌的機會亦不大。由於加息最快在9月出現,故未來數月美元會在一較大的區域間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