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症(Gout)乃血液中尿酸過高所引致的關節炎,患者早期一般沒有病徵,及後出現急性痛風發作;反覆的痛風發作會令痛風石形成及關節變形,而尿道或腎結石更會引致慢性腎病變。痛風症多於三十歲以上男性發生(約佔九成),女性一般於停經後才出現,而家族中有痛風或尿酸過高病歷的人,發病率會較正常人高。
痛風所影響的關節一般有腳趾、足踝及膝部等,急性發作時大多只影響單一關節,患處會非常疼痛及紅腫;患者亦會有發燒、患處脫皮及痕癢等現象。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以紓緩痛楚為目的;醫生一般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ndomethacin及Naproxen等。
此外,Colchicine(秋水仙鹼)亦同樣有效,但有八成服用者會出現嚴重的腹痛、肚瀉及嘔吐等腸胃不適,因此總服用劑量一般不會超過6至8毫克,服用後痛楚消失、肚瀉或嘔吐時便需停服。類固醇可用於一些不適合使用NSAIDs及Colchicine的患者,其中關節注射針劑Triamcinolone(曲安西龍)可有效控制單一關節痛風的病情。
對於經常復發的患者,醫生會考慮處方降尿酸藥物來長期控制病情,防止復發;降尿酸藥分為減少尿酸形成如Allopurinol(別嘌醇)及增加尿酸經尿液排泄如Probenecid(丙磺舒)兩種。此類藥物必須於急性發作四至六星期後才可開始服用,否則會延長或加劇痛風發作,或導致復發。除藥物治療外,患者須禁酒及多喝開水,促進尿酸排泄,減少尿道結石形成的機會。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