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批判精神 - 李怡

李怡專欄:批判精神 - 李怡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上周六出席一個學生活動時,指特首大力投放資源於教育方面,學生是特區政府下最大得益者,他們「leastqualified」(最無資格)批評董特首。這番話引起軒然大波,儘管她已發表聲明,承認用詞不當,並向學生道歉,但道歉聲明並沒有觸及她說這番話的思維方式的根本錯誤。單憑她這句話,她已證明自己「最無資格」擔任教統局的領導職位。
當代知識之所以能不斷發展進步,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批判精神。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Popper)認為,「批判即是科學的精神」;另一哲學家邦吉(M.Bunge)認為,「在所有研究的領域中,對問題、程序及結果採取批判的途徑是持續進步的條件」。因此,學生在學校求取知識,或現代的教育改革,最主要就是要學生學習批判精神,而絕不應是為批評設限的思維方式。為任何批評設立「有沒有資格」的界線,基本上違背了現代知識論,也違背了全球的教改精神。

為甚麼「批判即是科學的精神」呢?波柏在《臆測與否證——科學知識的成長》一書中表示,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真理,任何知識,不論它從觀察、實驗、直視或其他方式獲致,基本上都是臆測性的(conjectural)。人們向來把科學知識當成特別具確定性的知識,但牛頓的理論雖經過千百次印證,當愛因斯坦提出他的理論後,不但能夠解釋牛頓理論所能成功解釋的情況,而且還可以解釋牛頓理論無法解釋的情況,因此愛因斯坦理論顯然優於牛頓理論。而霍金的理論又解釋了愛因斯坦理論所未能解釋的情況。因此,科學理論永遠是臆測性的,即使多麼經得起考驗的理論,也難逃有朝一日被較佳理論取代的可能性。求知的過程有賴於不斷地質疑、不斷地否證,也就是必須藉由他人的批評或自我批評中去偵知種種知識的錯誤,從而取得進步。

被認為具有確定性的自然科學知識尚且是臆測性的,那麼社會科學知識就更是如此了。沒有任何天經地義的社會知識。比如馬克思主義所認定的社會發展史,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均由原始共產社會進至奴隸社會,再進至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最後會進展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就長期被共黨專政國家認為是非人為力量所能轉移的歷史發展規律。由於資本主義必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因此不惜採用暴力革命手段,以加速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凡是逆勢而為或冥頑不靈的人,都被當成歷史前進的絆腳石,下放、勞改、殺戮,不僅不足為奇,而且具有十足的正當性。然而,歷史朝哪個方向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受到人類知識發展所左右的,而知識怎樣發展更非人們可以預知。因此凡是聲稱可以預言人類未來發展的說法,都是經不起經驗事實否證的。
董伯常說甚麼事情是「天經地義」的,這是最需要用當代的知識論予以批判的說法。羅范椒芬為學生的批判精神設限,更是對現代教改精神的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