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產權釋放財富

私有產權釋放財富

彼得.謝弗(PeterF.Schaefer)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今次通過的修憲草案是劃時代創舉,只可惜傳媒大都集中報道圍繞香港政制發展的爭拗。政制發展只是中國的事務,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層面廣泛、步伐迅速,關乎全球利益。人大這次修憲,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掃除了很多障礙。
翻查所有發達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過程,有一項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欠缺的基本因素──私有產權。香港的產權制度承襲自英國,源遠流長,可以從現時的《基本法》一直上溯至十六世紀的英國。
按當時法律,英格蘭所有土地都屬於英王亨利八世,貴族和天主教教會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其後亨利八世下令關閉四百所天主教修道院,將沒收得來的五十萬畝土地出售,業主對土地的擁有權獲國家承認,徹底改變了國家和私有產權的關係。
百多年前,歐洲和美國確立私有產權制,國民早視為理所當然。不過,現時全球仍有四五十億人在產權不明確的制度下生活,而中國佔其中四分之一。很多中國人房子住了好幾十年,其業權竟比不上菲律賓佔用民房的居民。菲律賓的平民居所由於產權不清晰,居民長年陷於貧困,脫身無門(移居西方也許是脫貧的唯一出路)。中國文化本來有頗強的創業精神,但人民不能自由買賣重要的個人財產,結果只擁有「呆滯資本」。

與我共事的秘魯經濟學家狄蘇圖(HernandodeSoto)上月在短短一星期內連獲三項殊榮,先後獲得鄧普頓獎、佛利民自由進步獎和泰皇榮譽勛章。狄蘇圖獲獎的原因,是重構現代私有產權制度的歷史,指出所有現代國家都經歷這一階段。他認為,具有法律保障的私有產權是現代經濟學的「隱形基建」。所謂「隱形」,是因為在發達國家這種「基建」早已完滿發揮其作用。這些國家的產權制度運作順暢,經已化整為零,各有專家司職其事,反而沒有人看到宏觀的圖像。
中國要維持經濟高速增長,需要大量資本。在未來數十年,中國的外來投資或逐漸放緩,拖慢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然而在三月十四日,中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全國人大通過修憲法案,列明「合法取得的私有財產不容剝奪」。此政策若能夠妥善落實,將造福中國人民。正如上述,房產是人民積攢的積蓄,確認私有產權之後,人民可利用這些首次解封的儲蓄,改善一己的生活。
這些個別的積蓄僅是中國民間龐大財富的一部份。釋放這些財富的潛力,中國及人民都有好處。據「自由民主研究所」估計,中國的「呆滯資本」高達數萬億美元,不但可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龐大動力,也連帶惠及香港。

中國若要充份發揮這些潛在資本的力量,必須確立完整的私有產權。狄蘇圖已指出,只承認房地產業權並不足夠。在秘魯,每一個物業平均有超過二十名業主,但無人有法定地位,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必須先制訂完善的房地產法規,才能確立業權,兩者的次序不能顛倒。要完成向私有產權的過渡,中國必須草擬嚴謹的法規,再鑑別合法業權。開放改革的成功,使中國政府對這些轉變充滿信心。而其他國家的經驗也證明,中國毋須完全仿效外國的觀念和方法,可以按本身的獨特情況引進私有產權。
‧草擬法律:自古以來,平民商賈為保障交易雙方的權益,訂立了種種安排。這些不同國家的「民間法規」雖然並不完美,但其基本要素都大同小異。所有發達國家都滙集這些法規,合併為通用全國的產權法。十八世紀的美國是這樣,二十世紀的日本亦復如是。
‧確認業權: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確立產權時,驅趕房地產當時的住客。美國作為歷史上一個立法確認全民私有產權的國家,也考慮現居者的申訴。在十七世紀初,美國首批來自英格蘭的殖民者已立法保障「優先業權」(preemption):改善了原居地狀況的住客,可申報擁有該塊土地。

若中國能尊重現有的產權和買賣規定,順利過渡至現代私有產權制度,未來的經濟奇迹將會使近年開放改革的成果相形見絀。
……………………………………………………
作者為秘魯「自由民主研究所」(InstituteforLibertyandDemocracy)資深研究員,自八四年起出任狄蘇圖的顧問。狄蘇圖獲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頒發本年度的佛利民自由進步獎。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