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稅害二手市場

銷售稅害二手市場

梁嘉銳

前一陣子,政府宣布將很有可能實施銷售稅,這方面已有不少討論。本文嘗試將焦點收窄,單單放在「二手市場」,希望由此可以對銷售稅與市場之互動,有更深理解。
甚麼是「二手市場」呢?即是買家從商店購買以後再轉賣的地方。傳統上,我們可能會想起舊車、舊衣服、舊玉器等。但最近,卻興起了另一種二手市場:皮具。無論是尖沙嘴一帶,或者銅鑼灣,或者其他地區,我們都會看到一些皮具店,它們專門收買一些意大利名牌手袋,或者其他國家的名牌皮具,然後再轉售給其他消費者。
一般來說,這些皮具的價值頗昂貴,一般「上班族」不易負擔。但有了這些「二手專門店」,很多保存得不俗的皮具,卻以原價的一半(或者更低)出售,於是,很多收入普通的「上班族」中,都能負擔,而某些人又能因此可以經常「換款」。很多人因此寧可多花一點錢,購買二手正版皮具,而非到內地一些「熱點」,購買一手的「盜版皮具」。因此,二手市場的出現,確實打擊了「盜版」。

筆者最近帶同一些從美國訪港的經濟學家,到這些二手店參觀,他們對香港這種高效率的市場運作,既驚訝、又欣賞。此外,需要補充一點。雖然名義上這些皮具稱為「二手」,但其實可能已經歷三、四手。因為顧客可以到甲二手店購買某產品,在某社交場合使用(如聖誕一連串的舞會),然後再轉售到乙二手店。然後,乙二手店又出售給其他人……與樓宇、汽車的情況不同,皮具的交易紀錄,不能在政府檔案裏翻查,不易核實。
說到這裏,大家自然明白銷售稅的問題在那裏。因為某名牌手袋,在第一次出售時已付了一次銷售稅。但當它售予二手店,再出售時,可能要再多付另一次銷售稅!於是,成了「雙重抽稅」。皮具轉手愈多,交稅次數亦愈多!當然,這種不斷抽稅的做法,會大大影響二手市場的生存空間。
事實上,很多耐用品,包括汽車、樓宇在二手市場的買賣,都有這種「雙重」甚至「多重」的抽稅的問題。連金融產品,包括股票,債券等在一些國家,都有這種被多重抽稅的問題。只不過,我們用「登記稅」等名稱,而非用「銷售稅」來稱呼而已。
但現在,當我們要面對巨大財赤,各項開支難以減低(按政府說法),而被迫要推出銷售稅時,我們將可能面對一個頗有效率的二手市場,在稅制改變下被嚴重影響的命運,實在令人婉惜。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