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環境衞生署近日向本港約1萬多家食肆及食物製造廠等發信,邀請業界參與一項低息貸款計劃,以改善食肆的廚房及廁所衞生環境,該項名為「改善食物業處所衞生情況獎勵計劃」,估計涉及政府資金達3.1億港元。
食肆作為私人企業,其廁所的衞生水平無時無刻受市場監察。假設有甲乙兩家食肆,它們不但所賣的食物質量相同,而且食物價格亦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甲食肆廁所內的衞生條件比乙食肆高。在今天這後沙士時代,人們一般對廁所的衞生要求普遍提高的情況下,若乙食肆對廁所的清潔水平不作改善,估計不需很久其顧客將會全部轉往光顧甲食肆。換言之,在市場競爭下,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食肆都有誘因去提供衞生條件令顧客放心的廁所,以留住或吸引新的客人。
既然市場能處理的事,又何須政府透過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去補貼食肆改善衞生環境呢?若政府真的那麼緊張私營企業所提供的廁所不合乎衞生標準,有需要改善,那又為甚麼這計劃只限於貸款給食肆,而不擴展至百貨公司、戲院和酒店等地方?退一萬步來說,假若政府決定是否干預市場的準則在於判斷市場失效的情況是否出現,但明顯地在食肆廁所的衞生問題上市場能妥善處理,政府今次又是憑着甚麼理據干預市場運作呢?不需管的也要管,這又合乎政府「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嗎?
像改善食肆廁所衞生條件這類「無厘頭」兼且浪費納稅人金錢的政策還有不少。這裏3億,那裏6億,財赤就是由這一點一滴的浪費造成的,政府還好意思說沒錢要向我們加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