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監管不宜想當然

投資縱橫:監管不宜想當然

證監會推出的《關於處理分析員利益衝突的監管架構諮詢文件》,其實是以美國安然事件作為遠的引子,而以其在去年進行的市場調查報告作為近的基礎提出建議,但當中不少「結論」,其實與現實是有很大距離。
調查報告指出「55%的散戶投資者認為分析員推介時沒有足夠的分析支持,及有49%表示分析員使用的基準及方法有時既不清晰亦非貫徹一致」,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合理。散戶投資者所指的是報章、電視及電台的股評,而非證券行發出的研究報告,以上媒體受到篇幅及時間限制,自然不能長篇大論,簡短精要豈能當是「不清晰、不足夠」?股市分析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相近的市況,由於氣氛不同,外在因素有異,分析的方法亦會有變,根本不可能出現「一致」的情況。散戶投資者的水平極為參差,作長篇大論的分析,當中很多人根本不會明白,反而精簡的重點理據及結論,更具參考價值。
市場上有一種看法,這亦是監管者常有的看法,就是大多數的投資建議都是「買入」,容易令人懷疑當中有不當行為,其實只是一種「想當然」的誤解。
投資者看股評,希望得到的是「買入而有獲利機會」的建議,而非「不要買入而沒有獲利機會」的建議,這是市場的需求,股評的建議自然由此主導。市況愈好,這種需求愈大,即使是大跌市,股民仍希望得到趁低吸納的買入建議,這是正常不過的,但「想當然」的意見剛好相反。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