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幣尚未正式取代港元成為香港的主要流通貨幣之前,我們仍要關注美元的命運。今年有兩項因素會影響美元表現,首先是亞洲各央行在今年減少購買美元,而另一項更加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即將來臨的美國總統大選。
全球商品價格上升,令亞洲央行面對要在強貨幣或高息率中作出抉擇的壓力,去年大規模地購買美元的情景,今年恐怕不易復睹。亞洲各國央行一旦減少吸納美元,意味着亞洲各國貨幣兌美元在今年極可能會出現頗為可觀的升幅。
不過,美元日後表現仍要視乎布殊與民主黨候選人克里的總統大選對決──若預期布殊能成功連任,美元固然會繼續走軟;但若估計克里會勝出,美元的跌幅可能更大。
布殊若要成功連任,美元必須延伸現時的弱勢。回應大量職位流失的指摘,布殊已把創造職位視為首當要務,並提出在2005年的財政預算中預留230億美元作為培訓和就業輔導之用。假如勞工市場繼續呆滯,布殊政府必然會維持弱美元政策,以增強美國生產商的競爭力,因為只要美元有秩序地貶值,美國生產商便可以享有較大的價格競爭優勢。
此外,布殊所採用、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亦可視作不利美元中期走勢的因素。布殊在參選宣言中承諾會把減稅變成永久措施,將會令美國的財赤不斷擴大,損害市場對美元的信心。
克里若勝出又如何?克里若勝出,所帶來的不確定前景,會招來投機盤,把美元帶入更低的深淵。
若單看在國會的紀錄,要克里背負保護主義的十字架並不容易,因為克里曾支持設立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以及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不過,自從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身份出現後,克里近期的取態開始有點兒左傾。他在一項貿易政策的誓約中投票贊成在120天內全面檢討所有現行貿易協議,以確定協議的可行性,以及確保協議能與美國工人的利益取得平衡。此外,克里亦反對把政府合約外判,目的是防止職位流失至海外。
要知道美國經濟和市場的吸引力主要來自其靈活多變、適應能力和公開程度,保護主義恰好與上述3大優點背道而馳,故市場若發覺保護主義抬頭,美元便無可避免地受壓。
從掀起與中國之間的紡織品和近期的全球鋼鐵關稅貿易糾紛兩件事看,布殊政府絕對稱不上是自由貿易的守護神,但布殊政府聰明地透過不斷重複支持自由貿易和擴大北美自由貿易區,與保護主義保持距離。反之,克里最近大力反對把工序外判至海外,成為了自由貿易屏障和保護主義的代名詞。因此,市場若預期克里會勝出總統大選,對美元的負面打擊將較布殊當選尤甚。
美元近期雖成功反彈,但基本因素反映,無論是布殊或克里入主白宮,美元仍難脫弱勢,當中的分別可能是美元下跌幅度而不是方向。
若市場仍為克里的勝望較高,估計美元在11月總統大選前,已加速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