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五隧一橋證券化計劃即將讓零售客戶認購,安排行滙豐銀行的企業銀行部公營機構及洋行組主管黃碧娟表示,為配合政府的共同意願,希望盡可能做到申請者「人人有份」,即申請者最少獲最低認購額5萬元面值的債券,但最終視乎認購年期的分布,因證券化債務要顧及發債年期與資產現金流的配合,若比重太集中短年期,最終分配或要作出協調。她相信現時一般散戶對短、中年期(即3至5年)的債券興趣較大。
展望今年債市表現,身兼資本市場公會主席的黃碧娟稱,因首季本地股市集資頻密及銀行資金充裕,原本估計今年發債量將減少,但在政府及公營機構帶頭舉債下,料全年發債總額(不包括外滙基金票據債券),可與去年的1740億元水平相近,零售債券約佔一成,一般成熟市場的零售比率則為15%至20%。
被問及是次隧橋證券化的零售發債部份,會否媲美地鐵(066)35億元的紀錄時,她拒絕揣測市場反應及透露債券結構。她只指出,目前息率環境未及02年「睇息落」時吸引,但公眾對債券的認知提高不少。
資本市場人士則預期,公眾發債額應可突破20億元,惟未必可達地鐵水平。
滙豐銀行總經理柯清輝則相信,五隧一橋證券化乃政府推動債市的「第一炮」,反應「實好」,能達20億元並不為奇,當局在息率釐訂上料亦會「闊佬一些」,但估計不會以外滙基金債券孳息加某一息差的模式,作為釐訂基準。
地鐵02年5月首次發行2、3及4年期共10億元零售債券,結果總認購額高達56億元,地鐵決定加碼至35億元,是迄今為止港元零售債券發行額最高的紀錄。
證券化文件雖較一般債券複雜,但黃碧娟認為,基本概念是透過資產的應收收益償債,五隧一橋的現金流甚穩定,有別於一些籌建中的項目,現金收益穩定性有偏頗,加上是項債務將獲信貸評級,又計劃在交易所上市,故經過了多重審批程序及專業團體評審風險,這些條件料足夠吸引散戶興趣。
據悉,60億元證券化計劃中,撥給公眾認購的上限為約30億元,年期分3、5及7年,全部於到期日一次過償還,評級亦會劃一,料與港府本地貨幣評級AA級一致,不會像供機構投資者認購的證券化債務,分優先及後償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