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人權組
六十年代以非暴力行動回應祖國越南戰亂的釋一行禪師(ThichNhatHanh)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後,出版了《Anger》一書,重申他對和平與仇恨的看法:暴力會招來更大的暴力,強權也只會帶來一時的「平息」,平和及慈悲才能觸及問題的根源。
這話在今天聽來依然擲地有聲。
就四月二日凌晨警方在政府總部外的清場行動,警方的處理手法着實令人深表遺憾。不但使人擔心警權會被濫用作壓制反政府聲音,而且亦進一步縮緊市民和平的集會自由,和新聞工作者監察警方有否濫用公權的採訪自由。
政府總部門外的鐵欄,早年根本不存在。這次學生請願的地點,跟許多請願人士這幾十年來請願抗議的地方,同屬一地。記憶中,甘浩望神父七十年代爭取「水上新娘」權益時亦有到目前的政府總部門前請願。早些年間他協助爭取居港權人士時,也在那大榕樹底下過了許多個晚上。
警方指政府總部門外地方是「私人地方」,稱示威者強行進入「私人地方」並不合法,故加以驅趕,這種論調是非常不合理的。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就只會用這些「框架」和「閘口」,去減低市民表達意見的空間嗎?
警方這次以強硬的手段清場,驅趕在場記者,企圖阻礙記者監察政府行使公權力的權利,再以武力驅趕和平請願的學生,令人不期然回想起二○○二年四月,警方在遮打花園的清場行動。
當年警方在遮打花園採取清場行動,使用手銬鎖起在場採訪的新聞工作者,被指濫用警權及「不恰當使用手銬」,最終警方投訴及內部調查科和警監會證實有關指控屬實。警方總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由最初否認濫用權力到最終承認「不恰當使用手銬」,濫用權力的警員需要面對紀律處分。
聽過釋一行禪師的話,希望警方不要開始便把請願人士標籤為「滋事分子」,輕易使用不相稱的力量壓下他們的訴求;倒應以和平合理的方式,方便市民實踐他們的集會和言論自由。
特區政府口口聲聲要「以民為本」,在位置上卻要把自己愈來愈抽離於人民當中;聲言尊重新聞自由的警方,原來卻是以未作協商便強行把記者拉離新聞現場的方式去尊重新聞自由。一道鐵欄,或許為下亞厘畢道的領導人帶來丁點兒安全感或方便,卻也道出他們對「以民為本」和「尊重」的扭曲,它是一面照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