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市場厚利多銷

超級市場厚利多銷

呂漢光

過去數年許多輿論皆指出,本港兩間大型超級市場連鎖店壟斷市場;其中一間超級市場連鎖店的大老闆更公開指,超級市場的經營利潤極低,他更比喻投資超級市場有如「雞肋」。因為缺乏超級市場的營運數據,筆者對有關的言論只可抱懷疑的態度。近日豬肉價格的問題,凸顯了兩大超級市場連鎖店的操控價格能力。
筆者於二○○二年十一月在本報撰文,呼籲小商戶團結力量,打破超級市場的壟斷局面。筆者更曾經接觸個別議員,希望能透過他們的地區網絡,組織「零售商合作社」,以較低的價格,集體向供應商購入貨物轉售圖利,藉以對抗超級市場連鎖店的壟斷。很可惜事與願違,小商戶對筆者的建議不感興趣,超級市場連鎖店的店舖愈來愈大,貨品種類更由傳統的商品,擴展至鮮魚、鮮花、燒味、老火湯、午餐飯盒、新鮮豬肉等等;在傳統街市經營的小商戶,因生存空間被扼殺,無不叫苦連天。

據報道,現時本港每日平均屠宰約六千頭豬,其中八成是內地入口,並由一家機構獨家經營。日前獨家代理內地生豬的機構,以在內地養豬的成本大幅上升為理由,將生豬的批發價提高近一成,即每一百斤生豬的價錢升高了七十元,以一隻豬重約一百五十斤計算,每隻豬的批發價較以前貴了超過一百元。按常理,羊毛出在羊身上,批發價上升後,零售價格亦有上升的壓力。議價能力最低的街市豬肉攤檔,所承受的衝擊最大,調升零售價格的機會亦最高。
去年,兩大超級市場連鎖店積極拓展售賣新鮮豬肉,因為入貨量遠較街市豬肉攤檔高,批發價亦較一般攤檔便宜許多,它們以低於市價的方式拓展業務;有報道指,兩大超級市場連鎖店售賣豬肉的市場佔有率,已擴大至三分之一。面對如此財雄勢大的競爭對手,大部份街市豬肉攤檔,為免生意額進一步減少,批發價上升後,故不敢首先調高零售價。日前,兩大超級市場連鎖店終於調高新鮮豬肉價格一成,街市豬肉攤檔亦相應調整豬肉零售價約一成,即每斤將調高1.5元至2元。

新鮮豬肉的價格問題,徹底顯示出本港市場缺乏有效競爭。在零售層面,超級市場連鎖店雖然不是獨市經營,操控市場價格的能力卻十分高;在批發層面,一家機構獨市經營內地生豬入口,要操控市場價格可謂易如反掌。
事實上,多年來業界一直希望特區政府出面,與內地有關方面商討開放生豬批發市場,引入新的批發商與現有經營者相互競爭;一方面,可以增加批發商運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現有經營者壟斷市場及操控價格,藉以保障市民的利益。
現時兩大超級市場連鎖店,同時扮演了零售商及批發商的角色,而它們的零售價格偏高,完全不能反映它們的規模效益。綜觀它們的入貨量、零售網絡、運輸及貨倉設施等等,與一般零售商實有天淵之別。正如筆者在前年的文章指出,從經濟學的角度,超級市場連鎖店的規模龐大,除非有關機構的營運效率奇差,否則單是規模效應亦足以使營運成本降低;更何況供應商給予的大額折扣,產品的成本價理應遠較一般零售商為低,在明顯的成本效益下,售價不降反升,實在令人費解,究竟超級市場連鎖店是「薄利多銷」,還是「厚利多銷」?
……………………………………………………
作者為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