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穎詩報道】政府完成了十二幅具爭議性的土地保育價值評估,有環保人士質疑,一些具有相當生態價值,但被發展商虎視眈眈的土地,如后海灣及西貢深涌等,被評為生態價值偏低,有環保人士擔心當局最終會把該等土地推出作發展用途。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去年七月提出保育政策諮詢文件,擬定一套計分制度,按土地天然程度、生態多樣性等作出評分,日後便可按分數釐定保育計劃。最近政府剛完成對十二幅環保人士建議保護土地的評分,以三分為滿分計,五幅屬偏低分,其中近年多次盛傳將會發展成高爾夫球場的西貢深涌,在十二幅地中最低分,只得一點三分。
另外,當局將后海灣濕地一拆為二,分成受國際條約保護濕地及非條約保護濕地,結果雖然同一位置,但得出兩個不同分數,已受保護的后海灣部份評分是十二幅地當中最高,但毗鄰的濕地卻是繼深涌之後最低分。
后海灣濕地鄰近米埔一帶,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受國際條約保護的拉姆薩爾條約重要濕地,但區內餘下部份,如南生圍、豐樂圍等已被發展商收購,當年政府並沒有將之列入受保護濕地部份,環保人士過去已質疑政府有關國際濕地的劃界。
最近政府的評估,再次把這些未受保護濕地的重要性列為偏低,他們質疑在米埔及后海灣一帶的雀鳥及其他物種,不會懂得選擇飛去受保護部份棲息,整個區的保育價值不應相距如此大。
至於列為十二幅土地中保育價值最低的西貢深涌,海岸線已列為需要保護的具科學價值土地,而區內亦發現香港獨有的鬥魚、蝦虎魚共十九種魚類,以及本港罕見的白腹海鵰等共二十七種雀鳥,對保育人士來說,該區列為最低保育價值令人憂慮,擔心該等地區最終會被列作發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