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原料價高引致通脹

平心而論:原料價高引致通脹

去年今日,全世界都為揮之不去的通縮威脅而擔憂,看着一個個國家逐漸步入了通縮的泥淖,着實令世人心急。那個時候,日本已經在通縮的籠罩下過了近10年,香港自97年至今,仍是活在通縮中。美國和歐洲,靠的是強勁的大眾消費,勉強可以擺脫通縮。不過,就算當時以增長強勁的中國經濟,其消費物價仍然徘徊在零通脹的邊緣。
那時候,各國的財金政策都是以打擊通縮為主導,其要點是減息、減稅及鼓勵消費和投資。作為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不斷指摘歐盟和日本沒有盡全力催谷國內經濟增長,因為歐盟和日本經濟疲弱,美國為免全球陷入衰退,惟有盡力維持國內經濟增長。

製成品價格將上調
但曾幾何時,一年不到,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如何防止通脹來臨。連一向奢言不會加息,甚至可能繼續減息的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最近也漸改口風,不再言明不加息了。聯儲局的其他高官,有些近日已公開表示擔心通脹重臨了,暗示加息是有可能的。除美國外,中國的領導人也在近來數月,不斷公開表示中國經濟已過熱,擔心物價飛升會影響民生,帶來社會不安定因素。
事實上,過去6個月,各式各樣的原料和商品價格升幅驚人,就以影響民生和商業活動最重要的石油價格為例,從2001年至今,油價升了3倍有多,其他原料如銅、鋁、鐵、金、銀、橡膠和煤等,莫不以倍數上升。
就算一向受「穀賤傷農」影響的農產品價格,近年也大幅上漲,例如以一年計,大豆漲了一倍多;大米升79%;玉米升30%;小麥也升18%。

經濟好轉需求大增
根據原料價格的急促上升,可以預見到通脹很快會重臨,過去數月的高價原料將會在製成品價格反映出來。預計由現在開始,我們的衣食住行已步入了價格上升期,這標誌着通脹已開始了。
但在通脹初階段,製成品的升幅一定不會像原料價格升得這麼快,因為製成品價格包含了工資在內,而工資因為效率(productivity)近年大幅提升,可以壓抑工資增幅。作為世界生產基地的中國,因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在供應充足的情形下,工資增幅也會緩和。但不論如何,工資遲早也會逐步上升至通脹水平。
去年開始各種商品原料(commodity)價格大幅上升,其中主要原因當然是與商品周期有關。前數年,商品原料價格低賤,從事此業者無利可圖,甚至連開採費用也達不到,久而久之,就不會有新的原料開採基地去代替舊的,所以供應不斷減少。一旦經濟好轉,需求大增,而供應跟不上,瓶頸形成,價格更會加速飛升。再加上在這個經濟周期,適逢中國經濟興盛,各種原料需求大增,這是全世界都預料不到的。
據統計,中國去年用了全球1/5的銅和鎳;1/3的石油和1/2的水泥,這不難想像中國經濟的崛起,的確替世界商品原料帶來了短期的供求失衡,從而也加快了通脹的重臨。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