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 - 陶傑

成名要趁早 - 陶傑

成名要趁早啊——張愛玲說得真好。
像鄧麗君,十八歲就走紅歌壇,剛成年就成了萬人迷,到二十二歲的時候,對歌迷的尖叫、記者的追訪,因為早已見慣,反更能以平常心視之。
到了三十二三歲,因早悉名利,已是曾經滄海,層雲盪胸。由於在山巔站立過,對於人間,也就多了一份恬淡的看破。進出公眾場合,如果還有記者湧上前來遞卡片,追着就地訪問,她會幽雅地一笑:現在嗎?不了,我在喝下午茶,請跟我的經理人約時間好嗎?
不像當今特區的所謂政壇,有幾個中國男人,到了五六十歲才得蒙中國賞識,又是特區人大、又是甚麼紫荊章,穿梭於香港馬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之間,在一波波的「政治爭議」中,他的一顰一怒、一譏一罵,忽然都像中國政府的發言人,一言為天下哭笑,他自以為成了撥弄維港風雲的重大人物。
此等中國老坑,一個個患上了鎂光燈亢奮症。無論在北京貴賓樓口啣牙簽走出大堂,還是在新機場推着行李趕乘北上的航機,只要有一大堆記者小妹妹擁着一叢咪高峯塞到面前,他就享受到半生難得的高潮,嘩哩嘩啦的說不准這樣,那般是違法,罵這個漢奸,那個是賣國賊。

第二天的報紙,在重大的版面登載了他的特寫圖片——臘黃的臉皮,細小如縫的眼睛,搭一副毫無性格的金框眼鏡,看清楚到底還是個小農。他的片言隻語,成為所謂的SoundBite標題——港人震怒,特區政府噤聲,「中央」沉默不語,當事人也就擁有了如同十八歲鄧麗君初出道時一早就感受過的影響力的興奮。
但是,得了吧,到了這把年紀。因為他的前半生一直默默無聞,幾十年都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甚至在殖民地時代,雖貴為高等華人,但曾感受過英國人合理的種族歧視,憋了半生的冤氣,忽然,有一天,他們被告知:你已經站起來了,於是他們在電視六點半新聞的一兩分鐘之間,找到了一個狹小的舞台。
五六十歲才「成名」,就是少了一份明星藝人的矜持,來日無多,更手舞足蹈地拚命表演。今天的香港人,在本地新聞的頻道版面,不斷受到此類成名太遲的中國老男人厭惡性形象的視覺污染,也真冤了。
教導子女,要以他們口角的唾沫和老來兇暴的眼神為反面教材,指着他們的面孔,對在唱歌彈琴的小女兒說:Honey,記着,成名要趁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