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埔名樹,第一印象必定是林村許願樹;其實在泰亨村內還有兩棵榕樹纏綿相繫一世紀,是村內的風水樹。書塾多也是此村特色,又到公開考試季節,讀書讀得悶,趁復活節假出來唞唞氣,遊古村吸收書卷氣息。
記者:陳震霖 攝影:梁細權 模特兒:肖、Bear(StarAsia)
為紀念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元朗新田鄉就有一個「文天祥公園」。其實,新界除了有新田文氏之外,還有大埔泰亨文氏。乘巴士來到大埔泰亨村,沿着村路往天后宮走,Bear眼尖,突然說:「呢度有好多舊書室喎!」的確,每行一小段路,便有一書室在路旁,「正倫書室」、「藝浣堂」、「善慶書室」等,小小村落擁有多個書室,確是特別。這些書室始建於道光年間,以作育英才,在大埔的林村、社山村、鍾屋村,圍頭村等芸芸古村中,泰亨鄉擁有的書塾數目算是最多的了。現在老一輩的村民,不少是以前書塾的畢業生。
隨着時代轉變,政府於戰後初期發現大埔區適齡入學兒童數目大增,於是開始發展鄉村教育。加上鄉親父老出錢出力,於1962年,成功將舊式書塾藝浣堂演變成現在的泰亨公立學校。
兩棵連體樹旁,原來還有另一連體建築物,是天后宮與文帝古廟,兩所古廟中間有通道貫穿,拜訪完一所古廟,穿過中間通道便可到另一所古廟。天后宮於1728年(即雍正五年)建成,經多次重修才得以完整保存。天后宮內的鎮廟之寶,是現存雍正時所鑄造的古鐘及爐鼎。文帝古廟則建於1884年(即光緒十年)。
泰亨鄉基本上是由兩個圍村組成,分別是「灰沙圍」與「中心圍」。灰沙圍於清朝中葉建成,圍牆由青磚所砌,雖然正門已經重修,不過,圍牆仍然保留以前防衞用的炮洞,古貌依然。灰沙圍與中心圍(又名青磚圍)一樣,住的全是文姓族人。當Bear正想入內參觀時,被阿肖拉住,「唔好呀,你睇唔到呢度寫住不歡迎外人入村嗎?」不要以為這兩個圍村與錦田吉慶圍一樣,可以隨便進內參觀,兩村門口明確寫上警告字句,此處屬私人重地,告誡閒人免進。想入村,要先問准村民,不要硬闖。
泰亨鄉既然是由文天祥後人建成,怎會沒有家祠呢?繞過中心圍,走過一處樹林廣場,便是文氏家祠,這家祠有六百多年歷史,但之前已塌頂,破爛不堪,現正在修葺中,四圍均搭上棚架,相信在不久將來,必定煥然一新。
泰亨鄉裏面並無食肆,大家如果行到五臟廟大叫,不妨入村內唯一士多──森記士多買啲乾糧同飲品頂頂肚,然後先出市中心吃個飽。
去程:太和火車站旁太和商場乘73號巴士($3.9)於泰亨站下車。
回程:泰亨站搭73號巴士($3.9)返太和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