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峯
在政治上,朋友與敵人往往只是一線之差,盟友夥伴反面、反目的情況並不是甚麼罕有的事。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反戈一擊」大該屬於英國前外相賀維。他九○年在下議院發表了一篇題為「Aconflictofloyalty」的演說,大力鞭韃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剛愎自用,置黨內意見於不顧,並把自己過去十多年來所受的屈辱、烏氣一一吐出來:結果這篇演說成了保守黨內反戴卓爾夫人的號角聲,令這位鐵娘子在其後的黨內選舉中黯然下台。
跟賀維相比,美國前財長奧尼爾的新書《ThePriceofloyalty》雖然也想報「被炒」之辱,雖然也想跟美國總統布殊算帳,但效果卻差得很遠,根本沒有能在美國政壇激起甚麼震盪。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奧尼爾的書並沒有揭出甚麼驚人的內幕,也沒有像賀維那樣點出鐵娘子的專橫與跋扈;相反,書中大半篇幅都在為奧尼爾自己辯解,都在解釋奧尼爾「被炒」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無法接受布殊總統的不負責任政策。
例如書中一再指出奧尼爾最重視的是資料及數據,並認為經濟政策都應該基於客觀數據而不是意識形態;偏偏布殊政府卻以意識形態、以政治考慮主導經濟政策;於是奧尼爾跟布殊總統及他的核心便漸行漸遠,最後便只有被撤換。
然而書中所帶出的例證是沒有多少說服力。以減稅政策為例,布殊總統從競選開始便以這個政策為號召,在執政三年多間也一直沒有轉變。這個基本政策,怎麼能說成是按政治需要、按政治考慮而作出呢?這不是清楚反映奧尼爾只是在盡力為自己找下台階嗎?
當然對奧尼爾最大的反駁並不是書的甚麼內容,而是他自己擔任財長的表現十分差勁。相信不少人還記得他在上任後不久便不斷就美元滙價問題發出前後不一、矛盾重重的評論,令金融市場震盪不已。雖然最終他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捍衞強美元政策,但由於他一再失言,已失去金融市場的信心,他再發言也只是成為笑柄而已。正因如此,即使在九一一襲擊以後,真正能出面穩定金融市場的並不是作為財長的奧尼爾,而是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
當一位財長失去金融市場的信心及信任時,他根本已失去擔任這個職位的資格;由這樣一位缺乏公信力的財長、由這樣一位長期處於被炒邊緣的財長對總統作「反戈一擊」,它不能產生甚麼效果是完全可以預期的。也許另一位布殊政府前任官員RichardClarke的新書《AgainstAllEnemies》會與反布殊政府陣營的人提供更多更有殺傷力的「武器」。
……………………………………………………
作者為本報社論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