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繼續發聲 繼續投票
經過人大常委的「又一次」釋法後,希望港人不要氣餒,更不要自暴自棄,放棄一直堅持以法治為基礎的政改訴求!
《基本法》是香港特區的基本法典,無論人大常委如何演繹,我們雖莫奈之何,但只要我們堅持生活方式──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我們就要依照我們的方向,繼續爭取,繼續生活。
《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寫下:「最終達致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港人就要繼續選舉、繼續投票。第一百零九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適當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我們就更要繼續捍衞法治。第二十七條:「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要繼續發聲、繼續自由行!
雖然我們不能阻止別人對《基本法》的破壞,可是別人卻不能否定《基本法》是依照我們的原有生活方式來制訂。自由、人權、法治才是香港人生活之橋。
陳錦輝

公屋減租不宜一刀切
房委會早前已通過豁免綜援戶的租金,同時一刀切減租百分之十。我們質疑影響六十萬公屋租戶的租金,是否能夠輕易採用一刀切方法?
公屋租金是照顧低收入家庭,盡量達致公平及有效使用公共資源的原則;房委會應盡量透過整體運作而達致綜合收支平衡,不須政府注資。我們建議房委會引入「分級租金概念」,經濟條件愈差的公屋住戶,減租幅度愈高,例如低收入而不領取綜援的「貧窮戶」,租金的減幅可以較高。
房委會或會批評「分級租金概念」運作複雜,難以運作。但根據現時的富戶政策及租金援助政策,租戶需定期申報家庭資料,決定來年租金或是否符合租援資格;換言之,租援家庭及富戶的租金不同,行政上一樣可處理。房委會可參照現時制度,並進行抽查以確保資料正確。
房委會曾表示會因減租而在未來十年損失五百億元,或會陷入破產危機。但房委會以往收入是倚靠每年出售居屋,賺取超過一百億及商業樓宇帳目賺取超過二十億,加上出售公屋賺取三十億,而租住單位的帳目每年赤字只是在五至十億之間。房委會面臨財政問題,並不是租金問題,而是停售居屋及公屋所引致,若能繼續出售居屋及公屋,財政壓力必會紓緩。房委會今次只是緩兵之計,以應付高等法院的頒令。事實上,房委會有責任制訂公平及公義的公屋租金政策,徹底解決問題。 民主黨副主席
李永達

回應梁嘉銳教授文章
三月三十日論壇版刊載梁嘉銳教授有關《電子道路收費勝填海》的文章,我們除了感謝梁教授對交通事務的關注外,並有以下回應。
電子道路收費和中環灣仔繞道兩者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在一特定地區內以收費的方式紓緩交通擠塞問題,而後者則是一條具策略性的東西行主幹道,用以改善干諾道中/夏愨道/告士打道跨區走廊的交通情況。前者並不能取代後者。
如果沒有中環灣仔繞道,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不能單獨實施。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必須有另一條通道配合,給予駕駛人士選擇。沒有中環灣仔繞道,東西行的駕車人士就會因必須駛入中區而被迫繳費。這樣對駕駛者甚至公眾人士而言,並不公平。
此外,電子道路收費的效果可能有限。以倫敦的經驗為例,儘管有多條行車路線提供給道路使用者,以減低其進入收費範圍的需要,電子道路收費亦只減少百分之十四的車輛進入收費區。假若沒有其他路線供使用者選擇,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以紓緩中環交通擠塞情況的效果將更低。
電子道路收費是否行之有效取決於公眾的支持。我們在研究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可行性時,會將私隱問題、道路使用者須付費用、對收費區內商戶的影響、車輛增長率、交通模式和科技發展等納入研究範圍,再就有關建議諮詢公眾。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 戴家珮

教育市場不完全競爭
四月二日《蘋果日報》社評認為「香港教育制度百病叢生的根源所在就是由於缺乏市場機制」,從而否定鄭燕祥教授所指政府「迷信競爭及市場機制力量,假設香港學校缺乏競爭」,其實兩者言論並無牴觸。
近幾年,教統局在教育政策上信奉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策略,一方面中央計劃緊控,一方面卻企圖使教育商品化和市場化,大量興建直資學校,推崇學校自評上網,極力宣揚增值指標和高調公布學校視學報告等。美其名讓家長多一點選擇,實際上是透過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去操控教育,把一些肩負另類教育功能,但收生薄弱的學校淘汰,蓄意形成「寡頭壟斷」的教育市場結構,由少數辦學團體領導基礎教育。
教統局操控的是一個不完全和不公平競爭的教育市場,自評和外評結果上網所給予家長的訊息片面又不完整;一來是教統局指定的項目,二來每間學校辦學理念各有不同,且各自照顧不同組別和背景的學童需要,哪來完全競爭!
在學童數目日漸減少和訊息被曲解的情況下,有經濟能力的家長會把子女送往收費昂貴的直資和國際學校,其餘會選擇由歷史悠久的辦學團體(如聖公會、保良局、東華三院等)開辦的學校。那些只有單校的辦學團體(如街坊會、宗親會、村校等),不論辦學理念如何理想,教學如何努力,都逐漸被淘汰。在寡頭壟斷的不完全競爭教育市場中,辦學多元化是不會存在的。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吳迅榮

羅湖新增月台危險重重
最近九廣東鐵擴建羅湖車站,從本來的兩個月台增至四個月台,把南北乘客人流分開。可惜新增的一號及四號月台通路太窄,未能有效疏導乘客,更構成潛在危險。
九鐵羅湖車站本來只有兩個月台,無論北上深圳或南下九龍的乘客,都在同一個站台上落列車,壞處是有些上車的乘客往往爭先恐後,急不及待迫進車廂,造成秩序混亂。
新增的一號及四號月台,分別在羅湖車站西邊和東邊的末端,在到站列車的另一邊。南下的乘客在新增月台等候,待下車的乘客離開車廂,車門關上,候車月台的車門便會開啟,減少碰撞機會,這大概是新增月台的原意。可惜新建月台太狹窄,有許多乘客為了走到較少人的月台前端候車,往往拖着行李,在黃線以外行走。萬一有乘客因此不慎跌落路軌,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筆者要求運輸署及九鐵公司正視問題,重新設計及擴建一號及四號月台,以保障乘客安全,防止意外發生。
民權黨主席 陳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