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報,一位姓曾的衝鋒隊女警,在石籬邨成功勸阻一位二十二歲失戀少女跳樓。曾姓女警不是談判專家,是在情急下請纓。事後她向記者講述游說心得:代入對方的感受,令對方消除隔閡。
每個人都曾經慰解身邊失戀的朋友,然而作用往往不大。並非因為我們無法體會朋友的感受,更非我們誠意不足,問題是作為朋友,我們的身份,先天性便欠缺說服力。我猜案中的少女,在萌輕生念頭之前,大概也找過朋友傾談吧。
我們對朋友的性格了解,對朋友的戀情或耳熟能詳,或略有所聞,作為說客,相對陌生者而言,該更具說服力才對呀?事實卻不是如此,為何?蓋因我們的立場不夠中立,友情,在這個時候,偏偏成為了最大的障礙。
正因為存在着友愛,朋友無可避免地,會把我們的勸告視為一種安慰,一種逢迎,言不由衷。相反,出自陌生者口中的,才是值得信任的客觀分析。「他與我非親非故,用不着騙我。」
不少失戀的人,會向DJ或作家求救,希望他們給自己一些專業分析,其實「專業」兩個字名過其實,「客觀」才是重點。這解釋了何以眾多失意者,喜歡透過ICQ尋求別人開解,一來,在陌生者面前大可暢所欲言,二來,感覺上比較中肯。
「希望可以看見你們復合的甜蜜情景。」曾姓女警的這句話軟化了少女的心,試想話改由親人或朋友說出,作用難免打了折扣。
當然,更艱巨的善後,便有賴親人和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