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言:勿輕視情緒病

專家之言:勿輕視情緒病

根據外國調查,每五人就有一人一生最少患一次情緒病。可是人們認為情緒應由自我控制,不算是病。加上有病的人不一定自知有病,知有病又不知道去哪裏求助,知求助又可能諱疾忌醫,於是少有求診。

嚴重抑鬱有自殺傾向
情緒病的最大特色,就是大部份病人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治療。此病本是可治之症,但部份人卻因未有治療,最終不幸走上自殺之路。嚴重抑鬱的病人當中更有百分之十五會自殺,死亡率比很多重病還高。在香港,去年平均每八小時就有一人自殺。
情緒病有六種:「經常焦慮症」病人會不自控地擔心,想法負面;「驚恐症」病人會突然心跳加速,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社交焦慮症」病人總以為其他人在望着他,容易臉紅心跳,不敢考試和見人;「強迫症」病人有潔癖,要求過度整齊;「創傷後情緒病」病人遇有大衝擊後會發噩夢、頭痛和內疚;最後是「抑鬱症」。

情緒病有迹可尋
如果當事人過去四星期都經常出現以下症狀,他就可能有情緒病。身體上的症狀包括持續失眠、睡醒仍很疲累、胸口翳悶、頭痛和失去精力等;情緒上的症狀包括充滿負面思想、看不見將來、過份擔心、持續煩躁和不想見人等。
輕至中度的情緒病人,可以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通常進行十二次就完全痊愈。中至重度病人則可服用血清素調節藥物;重病病人可以同時應用認知和藥物治療;若有嚴重自殺傾向,更可能會用「腦電療」--麻醉後用少量電力誘發腦部抽搐,效果相當好。
李誠醫生、林建明、李思維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精靈一點.健康心晴」主持
整理: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