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可能記得,去年9月底、10月初港元在現滙市場突然轉強。由於變化來得太急,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究其原因,人民幣正受到要求升值的政治壓力,加上美元疲弱及經濟漸露曙光(包括經常帳錄得龐大盈餘),在在對持港元短倉者不利。結果他們紛紛減持港元短倉,使港元現滙迅速升至7.70。雖然這與7.80相距的幅度只不過略為超過1%,但持短倉者的買賣利潤卻大受影響。
金管局當時的對策是逐漸把滙率推回至較接近7.80的水平,我們的對策就是當銀行以市場滙率向金管局沽出美元時,我們都會被動地接盤,賣出港元,為銀行同業市場創造相應的港元流動資金。這項對策果然奏效,迄今經過約6個月,港元滙率已經非常接近7.80水平,但持牌銀行結算戶口的總結餘已增長至超過540億港元。
由於銀行同業市場流動資金充裕,銀行所持港元資金難以取得回報,引起市場關注,有人更因此建議金管局應增發外滙基金票據或債券,以收緊同業市場的銀根。我們研究過這個建議後,認為現時毋須這樣做。
我們會繼續等待持有港元的息差的代價逐漸發揮作用,令資金自然流走,使總結餘回落至較正常的水平。但由於香港擁有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加上人民幣滙率政策仍然受到國際關注,這過程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會完成。
此外,香港的金融及經濟現況對金融與銀行體系穩定所構成的風險,遠較前一段時間為小。但在純粹的經濟與金融範疇以外,我們還要不時顧及政治與社會層面的事件與發展。年初至今先有禽流感在亞洲爆發,再有中東及西班牙相繼發生的恐怖襲擊。這些事件雖則令人感到憂慮,但幸好並無對經濟增長或金融穩定造成太大的影響。
在與我們較接近的政治事件上,情況亦大致相同:備受爭議的台灣總統選舉無疑造成一些不明朗因素,甚至可能與近期股市波動有關,但大家不要忘記,台灣及亞洲其他先進的經濟體系所錄得的增長數據仍然非常理想。
至於有關香港政制發展的討論,金融市場的平和反應,亦反映出這些討論的基調,就是各界均以香港利益為依歸來提出各項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最近對《基本法》有關條文的闡釋,應有助定出一套清晰的程序,使香港能平和及有秩序地推行有關的工作。
整體而言,與亞洲金融危機及1998年樓市泡沫爆破時相比,香港貨幣與金融穩定現時面對的風險已經大大減退。希望這種有利因素在未來幾年仍能持續,但金管局當然不會鬆懈,而是繼續監察市場的變化。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