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自從去年七一大遊行後,中央政府不時宣布向香港送上「大禮」,從「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自由行、人民幣業務,到興建港珠澳大橋和區域快線等。
上月兩會期間,總理溫家寶突然向記者表示,特區董建華又向他提出一些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建議。這不禁令人覺得特區政府頻頻向中央攤手,要求給予各種好處,令港人失去尊嚴,亦招惹內地省市的不滿。
筆者一直以為,過去大半年中央政府在經濟上給予特區的支持,並不算甚麼大禮,更不應說成是向中央攤大手板要求給予經濟援助。過去大半年中央政府向香港推行的經濟政策,只是從開放市場,除去人為障礙方面着眼,要令香港和內地在資金、人流和物流方面更加暢通。這些政策即使招惹內地省市不滿,也並非因為眼紅中央給港人多方優惠,而是這些開放政策會影響內地官員的利益,令他們失去不少搵銀的好機會。
簡單的經濟理論都可以推斷出透過自由貿易,最終會令出口和入口兩地都得到利益,不存在犧牲某一方利益而讓另一方得到好處的問題。同樣,資金若能夠自由流動,自然會促使資金從低回報的地區流往回報率較高的地方,帶來更多生產和就業機會,對資金流出及流入的地區都有好處。
只可惜在現實世界,不少國家及地區的政府,為了自身的政治或經濟利益,故意限制貿易和資金的流動。這些政府,透過向入口貨物徵收關稅或實施配額,去保護本地企業和賺取收入。此外,又透過外滙管制,限制資金流出流入,令個別部門及官員享有特權,可以從中取利。
自一九七八年中國推行開放政策後,香港的資金和遊客便不斷流入內地。不少港人在內地設立工廠生產物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投資金額超過一萬億港元,在內地聘用人手超過一千萬人,每年往內地公幹及旅遊超過六千萬人次。香港和內地的貿易關係日趨緊密,兩地的貿易額不斷上升。
香港一直奉行自由貿易主義,不向出入口貨物徵收稅款,或給予補貼。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市場,容許資金自由進出,並不設任何外滙管制。本地居民除了少數不獲內地簽發回鄉證外,都可以自由進出香港,往內地旅遊不受任何限制。
但另方面,過往內地各省市一直向入口貨物徵收關稅和要求支付各程費用,資金進出境又要得到有關部門審批,支付相關「費用」後才可以調動,內地居民往香港及其他地方旅遊,又要隨團出發,支付旅遊「配額費」後才可起行。
過去大半年中央政府給予特區的所謂「優惠」政策,無非是除去一些限制貿易和資金往來的措施,令香港與內地的經貿關係更加密切,兩地的資金、貨物、遊客和人才可以更暢通地流動,進一步促進兩地經濟發展。
中央政府不時要親自出手處理香港經濟問題,特別是平衡粵港兩地的經濟利益,但卻按照《基本法》規定不在特區徵稅。筆者以為,為了避免內地省市誤以為港人只顧向中央搵着數,而毋須負擔軍費和其他中央政府的行政(包括釋法)開支,倒不如自願向中央繳稅,與其他省市看齊,便可避免給他們口實,繼續說三道四和看不起港人。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