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彼拉多 - 陶傑

愛恨彼拉多 - 陶傑

決定把耶穌釘十字架的關鍵人物,是羅馬總督彼拉多。彼拉多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他在耶穌受難前夜一念之間的決定,成全了以後兩千年的一個宗教。
如果彼拉多決定赦免耶穌,以後也許還有基督教,但基督教不會有那麼巨大的影響力。如果說耶穌開創了耶教文明,不如說是因為彼拉多一瞬間的裁決造就了今天整個西方世界。
彼拉多在羅馬殖民地巴勒斯坦當上了管治猶太人的總督,因為他能討羅馬皇帝泰比利亞(Tiberius)的歡心。他在巴勒斯坦首府(相當於英治時代香港的中環)建了一座朝拜皇帝的廟,在廟裏豎了一塊碑,寫上泰比利亞和自己的名字。羅馬派來的總督,目的是維持巴勒斯坦的穩定,以及向猶太人徵稅(耶穌的母親瑪利,就是因為羅馬帝國要做人口調查而徵稅,才從埃及回到家鄉納撒勒的)。彼拉多很傲慢,很招猶太人的憤恨,但他看不起異族的猶太人。當他知道耶穌自稱猶太人之王,他對於猶太人的宗教不感興趣,他的任務是確保管治的這塊殖民地對羅馬帝國沒有另立山頭的威脅。

羅馬是講法治的帝國。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法利賽人的大祭司沒有死刑判決權,他們想殺死耶穌,只能移交彼拉多審判。面對一夥昨天擁戴過耶穌今天又想把他置諸死地的愚民,彼拉多感到很可笑。就像明末的抗清英雄袁崇煥中了反間計,在北京被凌遲處死,北京的市民爭着買袁將軍的肉來吃一樣,彼拉多知道群眾的情緒很盲目,他深怕如果自己經手判了耶穌死刑,萬一將來民眾反悔,又愛上了耶穌,那麼猶太人豈非會造反?彼拉多想想,他不要揹這個黑鍋。加上他老婆勸他不要處死耶穌。耶穌來自加利利,彼拉多把耶穌交給他的政敵對頭、巡撫希律來判決,哪知道希律也不管。面對洶湧的群眾,彼拉多說:沒有辦法,是你們要他死的,把他釘十字架,我不想由我來「啟動」,一面在一隻銅盤裏把手洗乾淨,這就是英語Washone'shandsoff︱︱「此人此事,與我無涉」的由來。
彼拉多這個人不算太壞,因為羅馬還是有嚴謹的法治的。誰能審誰,誰可以判誰死刑,都不能亂來。猶太人是奴隸,彼拉多可以在耶路撒冷就地審耶穌,但耶穌的門徒保羅,有羅馬公民權,在受迫害時,連總督也審不了他,必須解到羅馬由最高法院審訊。
彼拉多也給後人留下了智慧。例如,今天的特首,要向中方呈交政制改革的報告,中國就是要特首來做彼拉多。
羅馬的總督,英文叫做Prefect,與今天教會學校的風紀領袖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