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的管治問題有如交通系統裏的樽頸現象──除非將整個系統的空間增加,令渠道暢通無阻,否則阻塞的情況只能由一個點移過另一個點,將問題略為延遲發生,而不是把它解決。這種將阻塞移往另一個地點的做法,有時甚至會造成問題激化,受阻的人到達新的樽頸位置時,會變得更為不滿,認為之前種種新措施既無助於解決問題,同時又費時失事,矛盾也因此而變得更為尖銳。
呂大樂
撇開種種原則性的問題暫且不談(事實上,釋法的做法肯定有損整個一國兩制中高度自治的理念),單是在政治技巧與策略的角度考慮,就政制發展問題而進行的人大釋法的行動,根本無助於調和香港社會內部的社會及政治矛盾,反而只會更加凸顯內地(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一套)與香港之間文化、價值、理念方面的差距。
中方人士認為釋法的最大作用在於減少不必要的政治爭拗,令香港有關政制改革的討論回到正軌。與此同時,釋法亦旨在重申中央在香港政改中的角色,政府的啟動與否由頭到尾都需要得到中央的接受與支持。
中央以釋法的方式來「平息」香港政改而引起的爭論,背後的思維邏輯只能以內地的一套政治文化來理解。如果釋法要產生其預期的效果,那是需要香港民眾(由政治團體至一般市民)按內地的一套政治文化來作出反應。簡單的說,現在中央對政改的態度已十分明確,群眾應該立即了解到議論空間無多,不應再作無謂的要求,而經過適當的自我調節之後,社會上一切爭論都應該納入正軌的範圍之內進行,而這種討論甚至可以令本來持不同意見的人士,亦因為學習了正確思想,而轉過來積極參與建立社會共識。
問題是:上面所描寫的那一種政治反應,並不是香港人所習慣的一套。性格使然,香港人不是不知道要避免跟北京正面衝突,懂得做人要看清形勢(畢竟香港人是「世界仔」),但他們又絕不會畫地為牢、自設界限,不敢講出自己真心所想。與此同時,香港的民意從來不是由上而下的單向塑造而成。他們不是不講妥協,而是在「條氣唔順」的情況下,一定會出聲,有所行動。
這就是說,中央以釋法來「平息」爭拗,將討論納入正軌,差不多肯定是無功而回。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不滿,決不是憑空想像出來,而是實實在在,明確不過的。這一個問題在第二屆特區政府卸任之前根本不會自行消失。就算中央以更高姿態來支持以董建華先生為首的特區政府,在市民的內心裏,不滿意就是不滿意。或者中央可憑這種高姿態而在群眾中間製造恐懼(不怕中央進一步介入嗎?),令人因為害怕而暫時不再公開表達強烈不滿,但特區政府未能得到民眾支持的事實,只會繼續存在,而且影響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互動。
現在中央所做的,只是將香港的政治樽頸由一點移到另一點,主觀上以為這樣可以平息衝突,調和矛盾,但實質上並未有真真正正的面對問題。香港特區的政治管治問題始終仍是各種矛盾的聚焦點,而問題總是要尋求一個解決的方法。又是那一句:客觀社會矛盾並不會因為主觀意願而轉移。作為唯物主義者的中央領導們,應該完全明白這一點。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