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美經濟硬著陸危機大

麥嘉華筆記:美經濟硬著陸危機大

在過去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已再三在此提出過,促使美國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並非來自就業職位的增加,也不是來自資本淨開支的遞增,而是來自一個巨型信貸泡沫,而這個巨型信貸泡沫是由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所採用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一手催生出來的。

寬鬆的貨幣政策,不但推高了房地產價格,更鼓勵了物業擁有人透過把物業加按的過程,讓按揭負債像雪球般愈滾愈大,並把加按所得的大部份金錢用於消費上。這種「先使未來錢」的做法,間接為經濟提供了支持和動力。

創富能力正下降
我其中一位好朋友賓尼斯達(BarryBannister)在美國一家叫LeggMason的公司工作。這位朋友待我真好,他最近才傳真了一張圖表給我,該圖表顯示了美國名義GDP增長和負債增長兩者之間的關係(見附圖)。
上述圖表是根據下列一條公式計算出來:
名義GDP每年轉變?$美國總負債每年轉變
=每增加$1總負債所帶來的GDP增長
從附圖中大家可以看到,在60至70年代時,每增加1美元的負債,便可以帶來約莫0.6至0.7美元的名義GDP增長;但近年來,此個比率已大大下降──現時美國每增加1美元的總債務,只能換來少於0.2美元的名義GDP增長。換句話說,年紀老邁的格林斯潘若要維持所駕駛航機(美國經濟)的原來方向和速度,便要不斷提升飛機引擎的轉數,做法是不斷地大量加印鈔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絕不會願意乘坐此班由格林斯潘親自駕駛的航機。

引擎恐不勝負荷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扣除了金融領域所帶來的大量利潤(在標普500成份股公司所錄得的盈利中,有超過40%是來自金融公司。還記得日本在90年代初的經濟泡沫是如何爆破的嗎?),以及樓價通脹的部份後,格老所額外提升的引擎轉數,實際上並沒有化成航機的飛行新動力,令航機得以加速;反之,此班航機的引擎卻因轉數增加而不斷遭到侵蝕。恐怕尚未飛抵目的地,航機便會因引擎不勝負荷而被迫降落,令美國經濟出現硬着陸的情況。

觸發危機誘因多
究竟日後出現的經濟崩潰將會由甚麼因素所引致,現時仍難以肯定,但無論是利率上升、通脹重現或家庭收入停滯不前,皆很容易會令美國家庭產生負擔能力不足的問題,而樓市或股市那些投機客或買家對前景的看法若出現轉變,亦會令經濟頓時逆轉。
即使利率持續下降,物業價格亦不一定會受惠而上升,反而下跌的機會仍然存在。
香港自1997年至2003年第3季所經歷的痛苦經驗,足可讓大家引以為鑑。《蘋果日報》的讀者對此應該心中有數。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