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紛爭未曾平息,藍營的炮口突然轉而向內,甚至瞄準馬英九。親民黨立委批評他無權阻止人民集會遊行,國民黨本土派加大勸進王金平的聲浪,希望王、馬協調工作。然而,隆隆炮聲中,馬英九的多項建議已成為藍營抗爭的方向、原則,其地位愈發鞏固。
當藍營「摸着石頭過河」,邊動員邊作街頭抗爭時,其目的和手段都是疑雲重重。是讓陳水扁無法順利就職,還是護送連戰登上總統寶座?是堅持街頭抗爭,還是回歸體制內的抗爭?國親兩黨之間、國民黨鷹派鴿派之間,各說一套,甚至各做一套,其中牽涉的無非是派別之間的利益,誰取得主導權,誰就更有機會成為藍營將來的盟主。
說服而不是下令台北市警察局,將總統府前的示威合法化;重提當年擔任法務部長時的主張,建議修改法例實施行政驗票;呼籲依照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案,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駁回藍營連續集會的申請,說服國民黨走向體制內抗爭……「小馬哥」連串的建議,讓他擺脫了兩面不是人的困境,逐步主導抗爭的路線。
五十萬人大集會和平落幕,「柔性清場」的創舉,不僅維護了馬英九作為市長的職責,讓在去年沙士混亂中質疑其危機處理能力的市民重建信心,而且堵住了綠營的炮口,連行政院長游錫堃也要改口稱之為「典範」。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