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復活節假期,沒有趁墟免簽證去日本玩的市民跟大隊去睇話題之作《受難曲》應節。
影評對《受》片眾說紛紜,大部份質疑米路吉遜只是想發宗教財。拍宗教片能搞成賣座噱頭,只有米路有本事,能吸引非教徒撲飛。全片被事先張揚為三級暴力。但睇慣荷李活片,倒覺得本片受苦受難很小兒科,而且煽動性低,虐待的方式太「古法炮製」,未成年觀眾模仿的機率是零。
此片在英國公映時有阿嬸觀眾心臟病發失救,令很多有特殊嗜血癖好的觀眾以為有料到。實則流血虐打的鏡頭一再重複,耶穌典來典去打極未死,像透米路吉遜的替身或者同一戲路的史泰龍第二。
劇情很快從神聖的宗教受難走向黑色暴戾荒謬。睇到半場,思路開岔,想像由《血迷宮》導演高安兄弟執筒,應該就是一齣黑色懸疑片。由塔倫天奴拍,血流得比《標殺令》更誇張。北野武執導的話,嘩,耶穌頭顱半甩、眼珠飛凸而出正正射中高呼「釘死他」的猶太祭司的嘴巴都似!比較「施暴」作風,米路是初哥,已經算留手。
電影是否反猶太?家陣猶太人有財有勢,不便下結論。電影有心以暴力反暴力,猶太兵和羅馬軍同樣狂暴不仁,是捍衞政權的血滴子,攞正牌暴虐欺民。中國觀眾會想起殘暴的日本鬼子,伊拉克和阿富汗人民聯想到美國大兵。英美倒過來視阿蓋達死士為暴軍。以色列不必看《受》片,唔講耶穌的以軍在西岸惡行連連,以巴人民受難受詛,是哭牆下相生相剋、無以救贖的連體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