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發展起來的新股上市潮,終於在近兩星期開始大幅冷卻,真是其來也疾,其去也速,十足體現本港市場的一窩蜂主義和惟恐「執輸」的心態。過去數月,幾乎每日都有新股上市,包銷商和上市公司爭先恐後,不理市場是否可以承接,只求往投資者口袋裏推,至於集資是否為了企業發展,還是股東只求套現,一句由市場決定便算交代了。
事實上,近期上市的公司,無論在質素、定價都與去年底上市的有明顯差別,因為那時股市經過上半年的苦況,要待到9月時股市才稍露曙光,所以投資者態度保守,而新上市公司無論在素質、行業、盈利都屬上乘之選,包銷商也行事審慎,為了成功推銷,在定價方面也取其中庸之道,鮮有以上限價發售,於是那些得着先機的投資者都有不錯的獲利機會。
但隨後全球市況愈來愈旺,大家都對沙士後的中國經濟懷有無限憧憬,加以人民幣升值的聲音傳遍全球,引來各式各樣的資金湧來購買中國資產,包括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有些資金不能在市場購進所需的股票或數量,惟有去認購新股配售部份。結果因為國際配售部份大量超額認購,造成供散戶公開認購的小部份更加瘋狂,超額認購由數百倍至千多倍不等,這是自上次牛市以來最瘋狂的現象,因為散戶申請的人數以數十萬算,所以惟有以抽籤形式來決定誰是股東,這簡直是玩彩票遊戲。
當然造成這樣瘋狂的認購局面,有部份原因是拜無息存款所賜,因為既然是無息,那麼用銀行存款來申請新股,理論上是沒有代價的,這比購買彩票等抽獎還合算。所以,只要新股開市升數個百分點,那些股民便可獲利了,更何況開始時有很多新股開市都以數十個百分點上升,難怪瘋狂持續。
也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素質成疑的公司竟可以各種噱頭上市。有些公司根本沒有3年盈利紀錄,只是給你一個美麗的憧憬;有些是科網泡沫的幸存者,如今再次以勝利者姿態向善忘的投資者伸手;更有甚者,擺明姿態,說明籌錢的重點是讓各大股東套現(包括巨額盈利)離場。令人不禁要問,如果上市公司前景秀麗,為甚麼那些大股東此刻要急不及待全身而退、一股不留?
綜觀近期新股上市表現欠佳,更有數隻跌破底價,長遠來說對整個股市未嘗不是好事,最低限度會讓股民有個清醒機會,不會再胡亂認購。同時也讓那些包銷商知道,去替一些質素欠佳的公司上市,不是每次都有市場的,股民也不可能是永遠盲目的。
經過一輪排山倒海般的上市集資後,市場已現疲態,股民也有滯脹的感覺。因為不論是甚麼產品,過多過速必會引起煩厭,繼而抗拒,這是明顯不過的道理。再看看未來數月,不少大型企業正部署上市,集資動輒數億元甚至百億元,有錢何愁買不到股票,只要有此一念,行事應會理性和穩定多了。相信今年新股上市仍有可為,但會限於那些優質企業。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