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穴的迷思 - 陶傑

流穴的迷思 - 陶傑

五十年來,大陸共產黨對中國語文的「去中國化」極有成就,大力推行簡體字,一度下令中文「拉丁化」,但簡來拉去,最可惡是所謂「繁體字」像蟑螂一樣,掃之不清,十三億人使用正簡不分的錯體漢文,例如:「慈禧太后」可作「慈禧太後」,詩人余光中又名「餘光中」,學者錢鍾書則與錢「鐘」書互通。最常見是「麵」和「面」共用。大陸酒家菜譜上寫着:陽春面、刀削面、雲吞面,總叫人狐疑:中國人的那張黃色的臉皮,視覺上不算十分的吸引,為何可以切下來下鍋,不知其味如何。

中國語文是一種劣質語文,所以才要共產黨3番4次的「改革」,結果是越改越劣,越劣越改,最後正簡對錯不分,除了文法歐化,還作興與阿拉伯數字大雜交:「中國人口有13億」、「今年經濟增長100分之9」、「人有7情6慾」、「大清律例准許3妻4妾」。
最近特區某知識分子小報老闆推崇一位語文學家,提倡寫正字,引起一場爭議。在大陸,中文正誤不分,正簡不辨。其實中國文的前途,不在於考據正字,而在於寫別字。三十年代一位叫胡愈之的左傾作家,就曾經提倡「寫別字救中文」。不但「麵」和「面」可通,同音的字,大可合二為一,例如「文學」可作「文穴」(在中國北京話中,「學」與「穴」同音),胡愈之說:
「吳之灰先生說:文穴不死,大難不止。這句話錯了,英該說:方塊字不死,大禍不止才對。一般人看來,方塊字的罪狀,是難穴、難寫。其石,最大的罪狀,是方塊字本身的組只,根本就和口豆語的組只冲突。本來文字是英該代表口豆語的,中國的文字至今還不能代表口豆語,就是因為方塊字在作怪。」
「吳之灰」是「吳稚暉」的別字簡體。這一段內其他的簡體字,都不難明白。胡愈之提倡改革漢字十分徹底,就是為錯別字平反:別字就是正字,他認為「留學生」可作「流穴生」,「班禪喇嘛」可作「搬蟾拉蟆」,「三民主義」可作「三名豬一」,比起今日「慈禧太後」之類,「進步」了七十年。

胡愈之的語文改革精神,依然光芒四射。今天的中國小農社會,反智是為主流,在中國人眼中,對的就是錯的,黑的也就是白的,故此也不應該有甚麼錯別字。至於有文字專家,看見中文「淪亡」,閱讀大陸和香港通行的中文,有如欣賞一個廟街老妓的生殖器官:唇潰陰爛,流着黃膿,還拖着一涕藕斷絲連的幼幼的白濁,搖搖頭,不必告訴這個可憐的女人她的病沒有得治,叫她穿回褲子,繼續接客便可,反正百年「現代化」,派了那麼多精英「出洋流穴」,流穴到今天,終於還過硬地看到了香港回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