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庭
教育開支的增減最近在社會中引起爭論,而引入「學券制」又成為談論的焦點。「學券制」在理論上確能加強學校的相互競爭,到最後能改善教學質素。但是,「學券制」卻未能擊中本地教育問題的核心。
首先,引入「學券制」等於對現行的教育政策作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教育資源重新分配。由於這牽涉到很多教育從業員、家長以至學生的利益,在沒有足夠的諮詢及共識的情況下執行,勢必引來極大反響。
其次,「學券制」未必可以減輕外界對學生質素下降的憂慮及批評,更甚的是可能會製造出更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在現時的教育方針下,學生均成為啃書本的機器,並且考試成績幾乎代表一切,但現行的教育方針卻未有顧及。在目標不正確下,引入「學券制」又有何用?
我對引入「學券制」有所保留,並認為:一、在教育目標內應重新肯定「全面發展」──德、智、體、群、美,並付諸實行;二、增加地區上的聯校活動,讓師生開拓視野;三、在中四至中七的語文課中引入小班教學。這樣既可避免教育開支大增,亦能加強學生的思考及辯論能力;亦可以從中觀察小班教學在執行時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