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危機感未能柔性清場<br>管治遜台北港府被轟拙劣

欠危機感未能柔性清場
管治遜台北港府被轟拙劣

【本報訊】同樣是陰晴不定的黎明,同樣是面對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但台北當局處理在總統府外集會群眾的手法,卻比港府溫和得多;執法者順利完成清場任務,爭取公義的示威者尊嚴地離去。立法會議員及學者指台北以柔性方式清場,是因為民選政府不敢強硬鎮壓群眾,港府卻沒有危機管理意識,不顧形象以武力鎮壓,管治質素高下立見。 記者:羅偉光

數以萬計的國親聯盟支持者在台灣大選後,聚集在總統府外七天八夜,最終台北市警方於三月二十八日清晨清場,雖然出動了一千名警員,但在驅散三百多名示威者的過程中,沒有暴力血腥場面,警員堅持以柔性手法行動。

京強硬港有恃無恐
徹夜在中環政府總部觀察事態發展的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指出,警方清場手法遠超所謂最低武力程度,「台北警員驅散群眾時,會一邊勸喻離開,最後關頭先抬人走,香港警察態度、手法都非常惡劣。」
昨晚亦在場斡旋的立法會議員何秀蘭批評港府沒有危機管理意識,未能統籌各部門迅速回應示威者的訴求,她指行政署署長張琼瑤及警方當值指揮官要負最大責任,「只係搵個低級人員傳話,兩個鐘頭先覆兩句說話,根本冇誠意解決問題。」
嶺南大學政治及社會學系副教授王耀宗指出,台北警方以較溫和手段對付示威者,主因是台北市長馬英九為藍營中人,若強硬清場馬英九必首當其衝受指摘;加上馬英九為民選市長,處理事件時需考慮民意反應,反觀港府在這方面顧慮較少,「既然北京強硬釋法,港府更加有恃無恐對付反對聲音。」

學運代表社會良知
學聯向來關注重大政治、社會事件,人大常委會上次於九九年釋法遭學聯強烈反對,就港府修訂《公安條例》、《基本法》23條立法等事件,學聯亦發起連串抗議行動。前學聯代表張韻琪指與以往學運比較,學生昨日行動不算激烈。她說,所有抗爭行動的目標無非希望當權者聽取民意,學運中人亦有既定策略,「一方面爭取市民支持,其實另一方面亦同政府討價還價,唔係為衝擊而衝擊,為反抗而反抗。」
八十年代學運人士、黃大仙區議員陶君行曾因衝擊新華社香港分社被控;他說,學運代表社會的良知,他們只是被動地回應社會不公義的問題,不會主動挑起爭議,「當社會各種矛盾愈嚴重,學運就愈激烈,呢個因果關係從來冇變。」
早年曾參與學運的自由黨總幹事史文鴻稱,殖民地時代學運以示威遊行為主,他個人感到近年學運有趨向激烈的情況,但他認為,當局不應起訴有關學生,「大家只係關心香港,表達意見,無必要針對學生提出檢控。」

台北市長馬英九「柔性驅趕」在總統府集會群眾的手法,備受讚賞。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