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昇錢談:在日本股市中尋寶

恆昇錢談:在日本股市中尋寶

現時正是全球資本主義蓄勢待變的時刻。1986年8月,東京超越華爾街,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市。當其時,日本把歐美比了下去,成為全球實力最雄厚的經濟體系。之後三年,日股更是國際投資者的首選。縱使1987年全球出現股災,東京股市亦絲毫無損,日經指數持續上升,在1989年12月攀上38915.87點的高峯時,日股的市值比華爾街高出74%。

今非昔比,經歷過西方國家自1930年代以來亦未嘗出現過的嚴峻熊市,日經指數於去年4月曾跌至最低7607.88點,較高峯期下跌了八成。打擊日股的因素包括日本國內資產泡沫爆破、銀行體系滿目瘡痍,以及1945年以來的一套企業管治制度崩潰;較近期的則有全球恐怖主義,以及由非典型肺炎和伊拉克戰爭所觸發的地緣政治局勢。

去年表現勝英美
雖然如此,日本企業似乎開始轉勢。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底,日股以美元計共上升了79%,比上升了39%的英股和上升了27%的美股都要出色(見附圖)。現時投資者都在揣測,受惠於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的普遍蓬勃發展,日本企業的突出表現會否持續,而長年表現不濟的日股又能否再綻放光芒呢?
有一點很清楚的是,投資者若着眼於追逐市場指數成份股,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這些股份在日本經濟嚴冬期間一直未能跑出,而那些在經濟烏雲籠罩時能跑贏大市的股份,又未必可以在曙光初現之際續放光芒。
趨勢已是明顯不過──部份曾在熊市期間表現良好的大型出口商,自去年4月開始已後勁不繼。對此我們不感奇怪。市場在評價這些公司時,會與歐美競爭對手並列,因為這些公司無論在經營地域或管理方法均與外國企業大同小異,避開了互控股權和與過度依賴銀行接濟此兩項令日本企業萬刧不復的毛病。外資對這些公司自然趨之若鶩,以致出現「持股過多」的情況。
以生產影印機及打印機公司佳能(Canon)為例,股價在熊市中上漲156%,但在近期卻落後於大市,而汽車製造商本田(Honda)在熊市中上揚102%,如今亦表現失色。

買銀行股有風險
那麼在未來幾年,投資者又應從何處發掘能跑贏大市的股份呢?有些投資者會選擇買入銀行股。銀行股自去年春季就與在股市嚴冬期表現差勁的本地股份齊步反彈,表現出色。不過買銀行股亦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未來數年日本銀行界的好消息可能和壞消息一樣多。
投資日股風險較低的策略,是在「持股過多」情況較輕微的範疇裏尋寶。積極的投資者,例如美國的SteelPartners及本土公司M&AConsulting已開始參與此遊戲。市場感到公司管理層在壓力下會更着重股東利益,現在正是積極參與的時機。

4家公司值推薦
亞洲經濟欣欣向榮,投資者在股價適中的公司中,不難找到具備銷售額正在提升中、節流有道、肯派高息和積極回購股份等條件的千里馬,上述條件正是改善股東回報的要素。
有4間公司頗值得推薦。首先是家具零售商Shimachu。它成功加強海外採購、削減成本和提升效率,雖然在資產負債表上所持現金的比例高達市值一半,但近期股價表現仍然不俗。由外資持有29%股權,以二線股而言,比率甚高,公司亦面對須將現金派發給股東的壓力。
第二間公司是運動便服製衣商Descente。該公司一直虧損,其後將生產工序移師海外,以削減員工開支。去年其市值一度低於現金結存,現時則已轉虧為盈,並可恢復派息。
冷氣機集團Taikisha,市值中約有70%為現金。該公司市盈率為17.5倍,對於已擺脫低潮和成功取得中國業務的周期性公司來說,可算超值。

最後一家是問題多多的建築設備經銷公司Wakita。於2002年,其市值僅為所持現金的三分之一。該公司可能破產的負面因素已在股價中得到充份反映,而其業務亦已苦盡甘來,股價雖已上升兩倍有多,但所持現金仍高達市值的80%。
1970年代末期的華爾街,類似股份亦俯拾皆是。獵食者不斷狙擊管理缺乏效率的公司,迫使它們更善待股東,結果促成了1980年代的牛市。現時日本正出現類似情況。
恆昇基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