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誰來監管證監會?

投資學堂:誰來監管證監會?

早前的「愛國論」令一些朋友開始憂慮,這可能會不利於民主派人士繼續參政,近期的「釋法」事件,亦再引起不少港人的關注,想不到在這敏感時刻,有關方面「適時」推出一系列針對分析員的監管建議,不禁令人想到這連串的事件是「巧合」,還是另類23條推出的前奏?
撰寫本文時,《蘋果》頭版報道兩大名嘴近日的遭遇,可能與他們近期的言論有關。再結合上述行動,筆者內心真有點不寒而慄,世事真是太巧合了。
筆者一向有投資美國股票,對《Barron's》這份財經周報可謂又愛又恨。《Barron's》是一份在美國投資市場歷史悠久及極具權威性的周報,對美股常有點石成金的威力,例如在本周初,當《Barron's》談到美國大型電腦公司HP正處於整合成功階段,HP股價一度飆升。數月前,《Barron's》專題討論美國巨型藥廠Merck,大致指出其股價太低殘,已屆值得吸納水平,該文見報後亦觸發Merck的一輪急升。從上述例子可見《Barron's》的威力,但卻未聞有關方面禁止其評論股份。
本欄長期讀者相信亦知本欄一向以討論投資理論及技巧為主,較少推介股份,來來去去亦只是滙控(005)。老編亦待筆者不薄,給本欄頗大自由度,沒有硬性規定筆者推介股份之類(註:上述「不薄」並非稿酬,查實筆者稿酬不高,不知何時可調升呢?)故此有關方面,若要監管本欄亦問題不大,因為筆者可以跟大家講述畢菲特、JohnTempleton、PhilipFisher、AndreKostolany的投資理論,又或ThomasBulkowski、MartinPring、GregoryMorris等專家的技術分析策略,估計這些投資理論足以寫數年,相信其他朋友亦有應對的方法。

不要扼殺言論自由
筆者希望這次證監會推出的監管建議適可而止,切勿吹毛求疵,進一步擴展至包括報章內所有涉及投資的文章,否則便扼殺香港的言論自由,真是23條捲土重來了。
舉個例子,相信各位在其他副刊的散文或一些時事評論文章中,偶會讀到他們討論到股份或涉及投資性的建議。假若證監有權力監管所有涉及投資的文章,則連其他文章亦有權力監管,其後果可能極之嚴重,並非大家欲見的。
早前筆者跟某議員交談時,他便指出,自證券及期貨條例推出後,證監會的權力已擴大了不少。再加上,它從股份交易及其他方面收取的費用已可自給自足,不需要向政府要錢,自然不用到立法會向議員交代。因此該議員便質疑誰人可監管證監會的運作?聽罷該議員的一番話,筆者腦內常有疑問:「究竟證監會受誰人監管?」
「馬先生」早年曾自言無暇閱讀文件,不知近年有空否?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