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投資不應只局限股票

英之見:投資不應只局限股票

市況相當牛皮,經過大幅下挫後,傾向審慎旁觀是理所當然。近日美元兌日圓大跌,對香港應該有利,昨日日本股市在利好的短觀報告下不升反跌,亦反映資金流向可能會有改變。
地產股表現較強,也算是一個啟示。原本這樣的環境,國企股應該突圍,現在不濟,是與中國人壽(2628)有關,估計影響會逐漸淡化。市底偏向改善,策略應是造好為主,希望今次又是其他市場走在港股之先,重複過去幾次的模式。
不少散戶的弊病,是過份集中在股票市場,不去認識其他金融市場的產品,令出擊途徑受到局限,減低自己的贏面,近期國企股在有利環境下表現呆滯,正好凸顯這個問題。
國企股當中,以原材料股最吃香,因為最配合現在的宏觀大勢,但原材料價格近期再次向上,股價走勢卻遠遠不及,失去以往的相關性,買原材料股份,便倒不如買原材料期貨簡單直接得多。
最近脫鈎的表現,應與資金撤退有關係,炒股熱情冷卻,加上部份離場心切,令股份不能跟隨相關的原材料價格向上,加上偶爾出現中國人壽的事例,令人關注投資股票的管治風險。原材料期貨沒有非系統性風險,純看供求關係,其實可取得多。
像筆者這類股票基金經理,局限了出擊範圍,可是散戶勝在靈活,沒有理由強迫自己只准買股票。以紫金(2899)為例,最近買黃金簡簡單單贏錢,同期買紫金只換來一肚氣。是時候認真研究其他市場的產品,估計這種股票不跟產品價格走勢的例子,依然會陸續有來。

商品期貨可考慮
買股票也不是一無是處,但大前提是需要十分講求值博率,不算大大落後,便不是太吸引。股票固然是不少機構投資者,唯一可以出擊去追隨原材料或產品價格大勢的市場;而這類公司亦有營運槓桿效率,因為固定成本不會因為產品價格上升而增加,所以盈利上升的幅度,會遠超產品價格上升的幅度。
商品期貨也有槓桿效應,但這是孖展帶來的效應,存在填補保證金的風險,買股票不怕失去預算,兩者之間各有優劣,是要認真研究,如何才最合適,不過肯定不是一面倒偏向股票。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