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發表「短觀」季度經濟報告,當中製造業信心指數由去年12月錄得的7點急升至12點,非製造業信心指數則由零升至正5點(指數大於零表示樂觀的商家多於悲觀者)是自1997年以來最高。以上是超過1萬家大型企業對有關銷售、利潤、開支、招聘等多項作出的調查結果。至於小企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信心指數亦分別上升至負3點和負20點,同時創下13年和6年新高。此外,無論零售銷售、家庭開支、消費情緒、資本開支等環節亦見大有進展,反映日本經濟正朝全面復甦階段邁進。
日本過去多次大灑金錢,換來的只是數度「假黎明」的經濟復甦現象之餘,也導致政府債台高築,經過慘痛的教訓後,政府下決心捉住一瓣催谷,故在府、行的衷誠合作下,率先以增加貨幣供應(其實是印銀紙)力壓日圓滙價,圖以出口帶動經濟復甦,果然被找到了竅門,在出口商的推動下,無論資本開支、就業、消費以至零售都有所改善,證明這條「橋」使得。
然而日本政府去年動用超過相當於3,000億美元之日圓在外滙市場進行干預(力阻日圓升勢),光是今年首季也沽出了14.7萬億日圓買進美元(超過八成買入美債),變相補貼出口商為他們帶來好處,從而衍生出今天的成績,固然可喜可賀。可是這個「遊戲」卻不可能長此以往下去,貨幣供應大增,最終必惹來惡性通脹,但此時收手,日本製造出口商又可否「撐」得住?有一項調查指出,大企業認為日圓兌美元必須維持在105水平以上才有利可圖,前日日圓升上103.4的4年高位,可能是為粉飾櫥窗,但及後仍處104邊緣,豈不又要勞煩央行維持秩序,那麼……?!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