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總監鄭燕祥教授連日在報章為文剖析本港教育制度的弊病,在他所描繪的各種教育政策失誤中,其中一項是政府「迷信競爭及市場機制力量,傾向假設香港學校缺乏競爭」。
鄭教授顯然不懂市場怎樣運作,因為香港教育制度百病叢生的根源所在就是由於缺乏市場機制。他不明白的是,在教統局包攬一切資源調配權的現行制度下,其各項政策的制訂和最終落實,或有關資源應如何配置等決定,都是由一班官員說了算,而不是以教育最終的消費者(父母和家長)的意向和選擇為依歸。
這樣的制度,在任何一本經濟學入門書中,只要是談到比較經濟制度的,都會將之歸類為中央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
因此,鄭教授在文章中提及政府推出的多項加強「競爭」的政策,例如宣揚增值指標和高調公布學校視學報告等,都不是真正市場所催生的,而只是一個計劃經濟體系內的行政命令。沒有真正的市場,政府任何以「競爭」之名而引入現行教育制度的政策,結果都只能是一塌胡塗和浪費資源。情況就好比在改革前的中國,有多於一家企業在某行業營運並不代表企業之間有競爭。沒有市場,競爭根本不能存在。
真的教育市場將如何運作?就如其他行業一樣,在競爭下,教育生產商(學校)不斷以創新和質優價廉的服務招徠和留住顧客(家長)。
以近日鬧得熱烘烘的「殺校」為例。在教育市場下,那些收生少於23人的學校,只要其所收的學費與開支相抵後仍能如常運作,殺校問題根本不會存在。透過學券制引入教育市場是解決香港教育悶局的不二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