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手記:垃圾電郵年耗1560億

矽谷手記:垃圾電郵年耗1560億

電郵、互聯網已經有十多年歷史,這些科技現時已成為每個都市人生活重要的一環。近兩年,這些電腦時代產物涉及的問題日趨嚴重,電腦蠕蟲(worms)、濫發電郵(spam)、電腦身份冒認(identitytheft)等問題無日無之,而濫發電郵情況更有失控趨勢。

有報道指出,單單今年1月,已有139兆個屬於濫發的電郵在網上流傳,估計到年中七成的電郵屬濫發,各方面包括時間、網絡頻寬、生產效率等損失高達200億美元(1560億元)。
一眾軟件巨頭都承認問題嚴重,要致力改善。小弟曾經提過,加州政府已立例禁止spam,法例並於年頭開始實施。雅虎、AOL等巨頭隨即帶頭向數百個潛在濫發電郵者進行起訴。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濫發電郵者愈來愈高招,利用假回郵地址,或其他電郵來發出電郵,令網絡管理員難以追查濫發來源。

軟件巨頭禁不了
雖然市面有不少所謂反濫發電郵的軟件,但現今濫發的電郵已經不是一次過濫發給很多人,而是一個一個轉發到電郵用戶,軟件如何分辨哪一個是濫發存在一定困難。面對成千上萬計不明來歷的濫發電郵,暫時還未出現一套簡單而完全可靠的解決方案。
一般的反濫發軟件,都是讓用戶設定字串來辨別濫發的電郵,然後透過豐富其內容或其他資料,軟件才會漸見成效。另一方面,軟件大哥微軟上個月正式向外界宣布類似「來電顯示」的電郵制式。

解決方案跟不上
雅虎亦提出使用寄件者認證(senderauthentication)的方案,兩者的目的都是增加各電郵伺服器之間的溝通,從而令伺服器可以辨別真假電郵地址,如果成功的話,將可有效地阻止寄件者利用假回郵地址濫發電郵。不過,有人擔心這些方案要真正實行恐怕費時甚久。
曾聽過數人訴說相同的慘事,都說自己的電郵被spam「攻陷」,已放棄那些電郵地址。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有30%受訪者表示已減少使用電郵,亦有63%對電郵的信任程度減低。

安全考驗剛開始
有朋友說最近收到假冒銀行的電郵,相信與早前香港發生的騙取網上銀行密碼的手法類似。互聯網無分國界的優點,卻令不法之徒可以在不同地方重施故技,似乎,互聯網絡安全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魯笨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