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技術中立時代告終

傳訊四圍炳:技術中立時代告終

華潤萬眾(331,前稱萬眾電話)已在主板上市,實在叫人欣喜。話說回頭,1996年政府剛批出6張PCS牌照,當中便包括由欠缺電訊經驗的華潤牽頭的萬眾電話,初期也是被人看淡(另一家八方通訊也如是,及後被數碼通收購);當時萬眾電話最叫人側目者,首推在牌照內承諾推出「一蚊一分鐘」計劃,以當時的月費水平來說,可算十分震撼。
轉眼八載,萬眾默默耕耘,沒有耀目的品牌,也未曾用明星效應,初期還主打手機配傳呼套餐,主力靠價格競爭,最終雖不能成為行內一哥,去年卻也是一家有105萬客戶的電訊商,盈利達2.7億元的企業,所以別再說流動電話商無利可圖。投資萬眾的眾股東守得雲開,趁機減持套現,也是理所當然之舉。
這是美好的年代,投資電訊業苦盡可以甘來;政府也嚴守鼓勵競爭和技術中立的原則,結果大部份電訊商皆選擇歐洲制式GSM和PCS。但「技術中立」的年代現已終結。此話何解?

明說鼓勵 實則策反
1)政府近日展開第二代流動服務(2G)牌照續牌的諮詢,計劃將兩段頻譜合併為一個新牌照作拍賣,擺明說:「方便引進現時仍未在香港使用的CDMA2000制式……例如要求持牌者須有能力提供較現時3G牌照更快速的數據傳送服務,或指定網絡專供流動數據服務使用的容量。」所謂的技術中立,又如何說得通?

政府欽定 畫蛇添足
香港電訊市場集各種技術制式於一身,並不等於好事;既然拍賣的是頻譜,政府又何必畫蛇添足,為拍賣的頻譜欽定一種技術?讓眾電訊商用市場原則公平競投,按商業原則決定頻譜最終的用途──可以擴容、可以做數據、可以做電話;也可以做GSM、做CDMA,甚至用來炒賣。這樣是否更技術中立,對大眾更為公平?

頻譜收費 架床叠屋
2)另一個反「技術中立」的做法,就是向2.5G和2.75G服務供應商,收取與3G不同的頻譜使用費。2.5G是頻譜,3G也是頻譜,只是以不同的技術提供類似的數據服務,將來的4G是否又採用不同的頻譜費架構呢?政府不應見一步行一步,何不制訂一個透明度高又清楚明確的頻譜使用費機制,免卻未來的爭議呢?
政府說到2010年兩個不同架構必須融合,但屆時4G、5G相繼面世,又是否要另行新制?看來政府應該想清楚才行下步棋。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